下载此文档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5 年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制度经济学组别) 潮汕文化、制度兼容与经济成长(讨论稿) 摘要: 本文就潮汕经济近年来所出现群体性的偷税漏税、虚开增值税发票、假冒伪劣等不正常现象, 从历史制度分析的角度加以剖析。本文认为, 潮汕本土文化中浓厚的特殊主义关系是传统非正式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无法实现有效兼容的症结所在, 是传统社会无法顺利过渡到现代社会的主要障碍,也是导致潮汕经济从盛至衰的根本原因。关键词:潮汕文化、制度兼容、 80 年代,潮汕地区的国民经济展现给世人的是“风景这边独好”。但到了 90 年代中后期,潮汕经济增长缓慢,处于相对衰落的地区,一度濒临“最危险的时候”。极度混乱的市场秩序代价是巨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一夜间成了海市蜃楼。繁荣与衰落的强烈对比发人深思。 1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 1000 多万的潮籍华人的经商能力无疑令世人钦佩。在世界的华人富豪榜上, 如果以祖籍来分的话, 当属潮汕人士的经济实力最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孕育了无数商界英才的潮汕本土, 在广东经济全面提速的背景下相对低迷。 2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潮汕地区的经济为何表现为“散、乱、小”的传统产业格局,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现代产业格局?恩格斯曾经指出,远东中国唯一具有商业意义的城市是汕头, 那么,“人类自发扩展的合作秩序”为何一到潮汕就“水土不服”? 诚然, 潮汕本土经济的沉浮变迁, 背后的影响因素繁多, 作用机制复杂, 学者仁人看法不尽相同, 其中很多都以“文化与经济的深层关联”为主题, 不免使人将潮汕文化特质与潮汕经济绩效做某种联结猜想。但是, 潮汕文化真的是潮汕相对衰落的渊薮吗?如果是, 这种文化决定论又如何解释李嘉诚、黄光裕等潮籍商业巨擘的成功?事实上, 韦伯式的简单断言并没有给出我们“可证伪”的答案——必须要有一个微观的解释逻辑来串联“经济”与“文化”这两个宏大词语。 3 1潮汕地区包括了汕头、揭阳、潮州等多个子区域。其中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设立的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汕头可谓潮汕经济的代表或风向标。这里以汕头为例。根据汕头市统计局发布的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头地区从 1993 年到 2003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历年的增长率如下:( 1993 ( 44%); 1994 ( 59%); 1995 ( 33%); 1996 ( 20%); 1997 ( 19%); 1998 ( 13%); 1999 (7%); 2000 (5%); 2001 (- 2%); 2002 ( 6%); 2003 ( 9%) 2004 ( 11%))。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汕头经济从 1994 年的全盛期开始衰落,直 2001 年甚至出现经济负增长。此外, 2004 版的《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除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之外,汕头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后劲排名第 1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全国 200 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调查。在 2003 年度的排名中,涉及广东省内 13个城市中,在综合增长率和综合竞争力两项指标中,汕头都排名倒数第一。 2必须指出,汕头经济从 2002 年起已经止跌回稳,如今潮汕经济已渐趋正常,出现回升。 3在当前中国制度研究中,学界往往注意“正式制度”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非正式制度对经济体系的潜在影响。而在海外,探讨文化与经济深层联系的文献汗牛充栋,不胜枚举。韦伯认为中华社会缺乏新教伦理中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成长的因素,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只能长期停留在萌芽阶段;他把中国的家庭定性为“经济的血缘枷锁”,认为它削弱了“工作纪律”,妨碍“以自由市场方式选择劳动力”,并且阻碍超脱亲缘关系“普遍商业信用之产生”。利维则认为传统的中国家庭是“高度本位式的结构”,是工业化的汉学大师饶宗颐说过:“潮汕文化若干特殊现象, 不仅是地方性那样简单,事实上已是吾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环节与项目。”在笔者看来,“知潮汕者,知中国”。潮汕地区一度出现的问题(如社会信用、市场秩序、假冒伪劣产品、家族企业的难以持续发展、政企关系扭曲、产业“散、乱、小”等) ,在我国江浙等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只不过潮汕的文化特质表现得更为突出,“可能”反映在经济层面的联系更为明显。 4 所以, 研究潮汕文化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剖析特定的非正式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兼容性”,不仅对于认识潮汕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大有裨益,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制度变迁的整体过程。我国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我们正在过大关”——仍处于市场经济全面建立阶段。更为重要的事实似乎是——由“人治的传统市场经济”迈向“法治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未来社会模式是, 裙带市场经济还是法治市场经济, 是好的市场经济还是坏的市场经济 5 ,尽管现在还不得而知,但笔者认为,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24678321
  • 文件大小74 KB
  • 时间2017-03-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