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闸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闸的孔口尺寸确定
第三节 水闸的消能防冲设计
第四节 水闸的防渗排水设计
第五节 闸室的布置与构造
第六节 闸室稳定验算及地基处理
第七节 闸室结构计算
第八节 两岸连接建筑物
第九节 闸门与启闭机
自由出流到淹没出流都会发生。
(2)当水闸的上下游水位差较小时,闸下易产生波状水跃。
(3)过闸水流都是先收缩后扩散,若设计不当或管理不善,下泄水流不能均匀扩散,主流集中,形成折冲水流。
二、消能防冲设计的水力条件
(一)闸下水流的消能方式
平原地区的水闸,水头低,下游河床抗冲能力差,且承受水头不高,宜采用底流式消能。当水闸承受较高水头,且闸下河床及岸坡为坚硬岩体时,可采用挑流消能。当水闸闸下尾水深度较大,且变化较小,河床及岸坡抗冲能力较强时,可采用面流消能。在挟有较大砾石的多泥沙河流上,不宜设消力池,可采用抗冲耐磨的斜坡护坦与下游河道连接,末端应设防冲墙。
(二)消能防冲的水力条件选择
不同类型的水闸,其泄流特点各不相同,因而控制消能设计的水力条件也不尽相同。
拦河节制闸宜以在保持闸上最高蓄水位的情况下,以排泄上游多余来水量为控制消能设计的水力条件;当闸的下游河道已渠化时,应考虑下一级的蓄水位对闸下水位的影响。分洪闸宜以闸门全开,以通过最大分洪流量为控制消能设计的水力条件。排水闸(排涝闸)宜以冬、春蓄水期排涝流量为控制消能设计的水力条件。
三、底流式消能设计
在我原地区的土基上,因此底流式消能是主要消能型式。底流式消能的作用是增加下游水深,以保证产生淹没式水跃,防止土基冲刷破坏,保证闸室安全。底流式消能防冲设施由消力池、海漫、防冲槽等部分组成。
(一)消力池
1、消力池型式的选用
2、消力池的尺寸确定
3、消力池的构造
(二)辅助消能工
消力池内除设置尾槛外,也常设置消力墩、消力齿等辅助消能工,其目的是使水流受阻,促使水流撞击,形成涡流,加强紊动扩散,稳定水跃,减小消力池尺寸,提高消能效果,节省工程量。
(三)海漫
1、海漫长度计算
2、海漫的布置及构造
海漫在构造上要求有:①一定的粗糙度,以利进一步消除余能;②有一定的透水性,以降低扬压力;③有一定的柔性,以适应河床的变形。
(四)防冲槽
水流经过海漫后,多余能量得到进一步消除,但海漫末端处仍有冲刷现象。为保护海漫,常在海漫末端设置防冲槽。
四、波状水跃及折冲水流的防止措施
(一)波状水跃的防止措施
(二)折冲水流的防止措施
五、上游河床和上下游岸坡的防护
第四节 水闸的防渗排水设计
水闸防渗排水设计的一般步骤:①根据水闸作用水头的大小、地基地质条件和下游排水情况,初步拟定地下轮廓线;②进行渗流分析,计算闸底板渗透压力,并验算地基土的渗透稳定性;③若抗滑稳定和渗透稳定均满足要求,即可采用初拟的地下轮廓线,否则,应重新修改地下轮廓线。
一、闸基防渗长度及地下轮廓线布置
(一)闸基防渗长度的确定
在上下游水位差的作用下,上游水从河床入渗,绕过上游铺盖、板桩、闸底板经过反滤层由排水孔排至下游。其中铺盖、板桩和闸底板等不透水部分与地基的接触线,即闸基渗流的第一根流线,称为地下轮廓线。其长度即为闸基防渗长度(又称为渗径长度)。
(二)闸基防渗排水布置
闸基防渗排水布置,即进行地下轮廓线布置,主要是进行闸基防渗排水轮廓线形状及尺寸的确定。
(1)布置原则,“高防低排”。
(2)布置方式
1)黏性土地基。
2)砂性土地基。
3)地震区的均匀粉砂、细砂地基。
二、闸基渗流计算
(一)全截面直线分布法
(二)改进阻力系数法
(三)直线比例法(渗径系数法)
三、防渗排水设施
(一)铺盖
(二)板桩
(三)齿墙及混凝土防渗墙
(四)水泥砂浆帷幕、高压喷射灌浆帷幕及垂直防渗土工膜
(五)排水设施
四、水闸的侧向绕渗
第五节 闸室的布置与构造
一、底板
(一)整体式底板
当闸墩与底板浇筑或砌筑成整体时,称为整体式底板。整个底板是闸室的基础,起着承受荷载、传递荷载、防冲和防渗的作用。
(二)分离式底板
在闸墩附近设缝,将闸室底板与闸墩断开的,称为分离式底板。缝中设止水。其闸室上部结构的重量将直接由闸墩或连同部分底板传给
水工建筑物之水闸设计全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