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的“顺手接招”
赵同生 课堂上的临时生成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也是教师教学的升华契机,而语文课堂因学科的独特性,其生成的问题,更多的是与语言的训练有关,当这些生成问题产生时,作为教师,是顾左右而言他,是置之不(翻译)
生2:老师,作者为什么会鞭打虾蟆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解答?
生3:因为虾蟆是益虫,它会吃蚊子等,所以作者不忍心把它打死,只是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师:你真聪明!虾蟆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们。
……
在这里,虾蟆是益虫还是害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应该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前文是“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作者鞭打虾蟆,还是“童趣”的表现,既为了替虫子打抱不平,又因为虾蟆把自己吓了一跳,这些动作细节,恰恰写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孩子气、写出了生活中活泼的有意思的一面。扣住“益虫”来分析,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如果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走进语文,而只重视德育渗透、品德教育,那就偏离了语文的本质。
(二)联系语境
对于由课本或其他阅读材料字面引发的问题,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能联系语境具体分析,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这些问题,绝不可以架空分析,而是应当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出语文的东西来。请看一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实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 12 段至第30 段,即小英子“赖床被罚”的片断。大家读到第22 段时,“意外”发生了:
(平时很调皮的)学生吴:打得好,打得妙,打得女儿呱呱叫。
教师:大家赞同他的说法吗?
(同学不约而同)答:不赞同。
教师:吴xx同学,你从哪里看出爸爸打得好,而且打得妙呢?
学生吴:打得好,是因为小英子赖床,因为爸爸对她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也很严格。打得妙,是爸爸把鸡毛掸子倒过来打,打得有力,打得狠。
教师:从哪里看出爸爸对她的要求高、严呢?
学生吴:下文说要英子去寄钱,去闯练,而且英子又是家中的老大,要起带头作用。
教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始终紧扣课文内容,而且你说得很完整,很有整体感。但这样评价只看出父亲严格的一面,是否和父亲的形象完全相符?
(同学开始议论)
教师认为又一个契机来了,马上启发:从“赖床被罚”这一部分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蔡:父亲其实很疼英子:第29 段又写到父亲送衣服、送钱过来。送衣服是怕英子淋湿了,着凉;送钱是想让英子买点早餐吃,因为上文没交代这个环节,而且送钱来可能也是父亲心理上的一种补偿。
学生陈:父亲来看望英子,说明父亲放不下,很愧疚,想看看英子是不是还在哭,也是对英子的一种安慰吧。
(同学鼓掌。)
学生吴:老师,我刚才说错了,应该改一下,打得狠,打得伤,但打在女儿身,痛在父母心。
(同学热烈鼓掌。)……
课堂上的学生吴,刚开始可能是无意间说出了那几句顺口溜,如果老师粗暴地批评他一通,斥其不严肃,似乎也很正常,但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因势利导,抓住文中相关的内容,相关的词句,明白“打在女儿身,痛在父母心”的道理,并且很轻易地分析出人物形象。更加可贵的是,教师并没有空洞地说理,诸如要理
也谈语文课堂的“顺手接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