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习古劳咏春之我见.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习古劳咏春之我见
文/梁见添 同述/梁志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正是青少年,那时武术盛行,出于学艺之心,我和师兄梁志荣朝夕痴迷于拜师学武中,先拜学于村子附近的几个南派较有名气的老前辈,学拳套、刀棒、锄钯、凳术,后四处拜师学南习古劳咏春之我见
文/梁见添 同述/梁志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正是青少年,那时武术盛行,出于学艺之心,我和师兄梁志荣朝夕痴迷于拜师学武中,先拜学于村子附近的几个南派较有名气的老前辈,学拳套、刀棒、锄钯、凳术,后四处拜师学南北各派。师傅们暗中指点拳套中最好用的几个招式,要我们反复锤炼。于是我们把这些招式视为“绝招”,朝夕磨练,不敢怠慢。我想:人本身是有力气的,关键是拳、掌、指、脚不够坚硬。若似小铁锤一样硬,以常人的力气,就可以把大石慢慢打碎。现在学了“绝招”,再把拳脚磨炼至坚硬,应是学武的主道了。于是我们除了天天练组合动作外,还负重练拳脚、踢沙袋、指插沙、掌击墙、打大树、举重……皮肉红肿变紫了,就用药水泡浸,第二天又继续苦练。师兄梁志荣天生身高马大,力气过人,骨架粗健。那时他才二十多岁,通过苦练,能单肩托起180公斤的棉包在跳板上来回行走,两腕近碗口粗,两手从地上轻而易举地把一百多斤的铁箱如撑伞一样放至肩上,持续二百次而面不改色心不跳、手不软,人们因此送他一个别号:“洋伞佬”。平素他少语寡言,很少提及自己学艺的事,甚少与人较技。武中同道知他力大如牛,想试试他的功夫,无奈皆败北。由于他点到即止,不伤他人,同时灵活多变,同道中十分尊敬他。当时他常用的“绝招”有:佛山咏春中的“直出直入的剪刀手迫打”、龙形拳中的“长桥左右摩桥飞打”、北少林腿法中的“晃手左右侧蹬脚”。我虽学有少成,与人切技未输过,但总觉得所学平平,实作起来略变于几个组合动作,不能自然反应,似不是中华武术之真技。若能有一种拳技法全面、随心所欲地制人,并适合于各种打法,能以弱制强,那该多好啊!
1981年,我有幸目睹赵赴继师傅与大师兄梁焕枝数人对拆古劳咏春拳法。为了证实此拳的实战能力,我和师兄梁志荣向赵师提出较技,心想赵师身材单薄,年过四十,必败于我们。谁料,我二人次第以“绝招”猛攻,但招招受制,赵师双手如磁铁一样管制着我们,少动少挨打,多动多挨打,大动则失重被放,令我们信服得五体投地。我们当时拜倒在赵师脚下。由于梁焕枝是我们同村祖兄,赵师见我俩诚心,又带艺入门,破例收为关门弟子。
通过三年的对拆训练,赵师把全部对拆法尽传于我们,使我顿开茅塞、技力大进,基本达到自然反应、灵变运用,使我们感到中华武术深不可测。我曾比较过所习的各派拳术,觉得古劳咏春拳的对拆各法已渗透至其中,认识到拳法本来就不存在不可战胜的“绝招”,能达到随机应变、自然反应、随心所欲,那么拳中个个动作都是绝招,关键在于灵变。学拳志在防身和健体,传教是意在光大中华文明,并非要把拳练至极端而争强好斗、固步自封。练古劳咏春拳对拆法其实是一种武德修炼的过程,其精华之技艺不是一朝一夕可及的,无十年八载苦练莫及。功夫非固死的技艺,力与技、强与弱都含有实作中的哲理性。力是帅、技是母,相辅相承才是功夫。古劳咏春拳是集功夫的灵变而拆练,一旦掌握灵变控制,则应视人而练手法,身高力大的应主练直出直入的缠制快打手法;个小轻灵的应着眼身形步法、我顺人背的抢攻点打法;女子体弱,则应主练迎面

习古劳咏春之我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5-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