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小学教师家访心得
“家访”,就是深化同学家庭中,通过与同学家庭成员沟通沟通,全面了解同学的家庭教育及在家庭生活的表现,同时把同学在校状况反馈给家长。下面就是我带来的学校老师家访心得,盼望能关心大家!
学校老师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消失“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盼望通过学校教育来转变孩子。
2、同学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
绝大部分同学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在家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放假后,不学习,不写作业,成天看电视、上网,什么家务都不干,动手实践力量相对较差,必将影响其将来的进展。
3、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加;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家访,我们得到了很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连续有目的、有方案、有重点地开展家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进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气!
学校老师家访心得3
家访带给我们的收益有许多许多。现将我的家访工作总结如下:
6
一、通过家访能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与家长达成共识。
同学及家长始终如一的信任老师,在信任的基础上,有些什么消息,老师都可以从家长或同学的口中精确 地知道。这样,一方面老师可以时刻提示家长平常教育孩子要留意方式,以免对孩子造成太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能使老师针对家中的要发生大事,有的放矢地做好事前的铺垫和事后的处理工作,避开了孩子过大的感情波动。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同学尴尬,而是要与家长、同学在家庭这个特别的环境中真心沟通和沟通。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暖和”,多给差生家长“报喜”。比如我班五班级有一个同学,学习成级始终不抱负,很差,性格较粗野,不服老师,情愿和同学动拳头。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状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抗拒心理。针对这种状况,我转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查找这个后进生的闪光点。家访时,我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同学,家长很惊讶,他说从来没听过孩子的好话。同学也特别感谢,脸上有了笑容。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舞同学仔细迎接近期期末考试。
二、家访能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准时地避开孩子问题的产生。
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沟通状况,交换看法,共同讨论教育同学的内容和方法。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学问的获得,力量的培育,品德的陶冶,共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阅历,让我熟悉到,教育引导同学肯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我班有个同学,最近却消失了成果滑坡,我多次做工作,也不见效。于是,我就到他家去了解状况: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庭特别拮据。由于母亲读书比较少,不太懂得教育方法,考试成果一旦没有考好就对他非打即骂,他的压力好大,对学习没有太多的信念,这个学期成果始终不够抱负,长此恶性循环,成果明显退步。我急躁做家长的工作,并且委婉地指出她对儿女的教育方法不对。一两次没有考好不要一味的责备,要对他多加鼓舞,关心他建立学习的信念。长达一个小时的交谈,最终说通了家长。家访让我走进同学心里,沟通了师生感情,家访为班主任工作扬起了风帆。
6
三、家访还能协调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同学更健康的心理进展。
老师去家访,和同学的距离拉近了,更利于了解同学的生活、思想。同学在学校如何表现,在家又如何,老师可以依据这些状况对症下药。在家长、同学、老师三方面对面的时候,这种直接的沟通更简单使师生间产生信任感,沟通就进入了良性的快车道。现在的同学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经长时间的接触后发觉,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里什么事都舍不得让孩子做,甚至同学自己的事都由家长一手包办,只要孩子开口没有不答应的。这样的同学在学习、劳动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懒散。通过对同学的家访,使家长的某些观点静静的发生了肯定的转变,从而使家庭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化为另一种教育行为,它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同学综合素养的进展。此外,家访时,我也留意家长的精神状态、身体状况、家庭气氛等条件,随机应变地调动访谈方式和内容。“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学校生,他们的学习动力决大多数首先取决于对老师的喜爱。一旦喜爱老师,则学习的课程对他们就有无限的吸引力,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渐渐自信起来。
7
在这
小学教师家访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