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博物馆展览“走出去”的实践探索.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博物馆展览“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张琦 摘 要:国际文化交流愈加频繁,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以“走出去”办展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地处北疆的内蒙古博物院在展览“走出去”实践中,打破传统办展模式,在展览选题、内容策划、展品挑选、陈列布展00年的契丹族以及其所建立的大辽王朝却很少被外国人所了解,一些历史书籍还将契丹视为宋朝的附庸甚至偏见地将其列为蛮夷之族,忽略了“契丹”一词曾代表中国风靡世界。随着近年来对辽墓的考古发掘,大批精美文物重现世间,辽史及辽文化得以真实再现。因此,为了让更多外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这一独特且神秘的文化,中荷双方共同筹办了“大辽”展。
选定展品
展览选题确立后,就进入到展品的挑选阶段。内蒙古博物院策展人撰写了展览的内容文本和展品目录,经过多次沟通以及荷兰方实地察看文物后,双方最终确定了最能体现游牧民族风采、宗教信仰以及丧葬习俗的文物120件(套)。展品主要来源于内蒙古地区已发现的以吐尔基山辽墓、耶律羽之墓和陈国公主墓为代表的遼墓,涵盖金银器、马具、兵器、玉器、瓷器、丝织品、玻璃器等文物精华。此外,作为辽文化的一部分,辽墓壁画也极具特色。从其题材、技法、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可窥探出契丹当时饮食服玩以及生产生活情况。为此,荷兰方亲赴河北宣化参观辽墓壁画,并将壁画以1∶1原型复制在展厅中,以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知辽文化。
展陈设计
为确保展览信息的严谨和准确性,中方策展人负责撰写大纲和展品说明,而为促进展览宣传符合当地观众审美习惯,在展场设计、历史背景介绍、重点展品以及辅助展品选择上,则尊重荷兰方的意见。在展场设计上,荷兰方通过铺就绿色地毯、连绵的山川以及蓝天打造成一片草原景象,整个展厅没有进行过于严格的空间划分,文物依照主题部分依次摆放。其中,重点文物集中展示在白色纱帐围成的象征蒙古包的单独空间内,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此外,展览还运用现代3D等高科技技术,复原了辽代墓葬及壁画,观众可通过旋转设在墓中间的显示屏,看到不同壁画投射到墙面的放大细节。通过这些场景复原和现代技术的运用,让荷兰观众在眼见为实的同时,又能一探究竟,从而对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陈列说明
一个成功的展览是深入学术研究的结果,有深刻的学术内容。但是,由于展览所面对的观众大部分是对展览内容所知不多的普通人,一份语言清晰、准确、通俗、易懂的展览说明文字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国外办展,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他们可能熟知与辽代同时期的亚历山大一世时期,但是对辽代甚至一般的中国历史文化都相当陌生。因此,展览说明文字要力求简明扼要,而作为辅助手段的语音导览则可以提供详细的展品介绍。
图录出版
在筹展的过程中,中荷双方的策展人就为图录的出版做足了准备,邀请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撰写了专论,涉及辽史、辽代墓葬、辽墓壁画、宗教与丧葬习俗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现了辽代文明的风貌。此外,还对展出的每一件文物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配备了细节图。没有机会来实地参观的人可以通过阅读图录了解展览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展览的影响。
2 展览“走出去”的实践启示
①塑造展览品牌意识。内蒙古博物院馆藏的北方游牧民族文物、蒙古族文物以及辽代文物,因其鲜

博物馆展览“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