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论文(共2522字).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论文(共 252 2字) 一、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有尊重技术的理念。因为学生存在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现象而否定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显然是不对的, 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学生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一种信息化的时代, 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产品, 依赖信息产品,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我们教师群体大多数人还只能算是数字移民, 如何去理解身为数字土著的学生的习惯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的, 甚至要去适应学生。有人说如果莫扎特生活在没有钢琴技术的时代, 该是那个时代多大的损失呀, 我们基于尊重技术和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思考信息素养提升。二、如何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可通过专门课程和融入式教学实现。专门课程就是设置课程,来专门承担信息素养提升目标;而融入式教学是在一般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注重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兼顾。目前在中职学校, 广泛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就是统一设置的, 承担学生信息化能力培养和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专门课程, 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至少有四个方面是需要我们去积极改革的。 1. 重新做好课程功能的定位课程功能是指课程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那么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一般教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功能的理解, 更多的就是注重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学会教材中呈现的几个模块的内容, 比如常用信息化工具的使用, 其实还需要将工具化的课程观向信息文化的课程观转变, 要多思考如果将教会学生信息技术, 让学生掌握相关信息工具的使用的前提下, 还应该涉及信息文化的渗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关键点: 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利用工具解决问题, 实现交流协作。 2. 研究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要解决的是理清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通常所说的课程内容是指学习的对象, 靳玉乐在《现代课程论》中指出: 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很多老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容易根据接触的教材来界定, 这是个误解。其实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 是关于“用什么教”而并非是“教什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局限教材内容很关键。我想我们所看到的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 就是把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等同对待了。其次课程内容的整合, 就是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相关;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这样一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涵盖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系统维护能力这五项能力培养的模块组成。还要调研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需求, 避免“一刀切”, 整合专业学科内容, 选取渗透专业知识的实操素材,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论文(共2522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58 KB
  • 时间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