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
邹德超
小城镇建设
第一章绪论
一、农村、城市与小城镇的含义与特点
1、城市的特点:
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效应的两个子概念: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
(1)聚集经济又称聚集经济效益,意指由于一批厂商的相对聚集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或费用的减少。例如工业的聚集,可以共享电力、水源和交通运输等各种基础设施,避免污染的扩散。
(2)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排污、交通)增加或收入、效用的减少。
一座城市的兴衰,实际上由聚集效应的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的综合作用所决定。自觉运用聚集效应的原理指导小城镇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城镇发展的理论
2、扩散效应与作用
(1)扩散效应的概念: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展速度将放慢,原来已经积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始寻求更高的发展机会,于是出现由增长点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2)扩散效应的作用:在扩散效应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劳动力、市场、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使新的增长点得以形成。
由集聚-扩散产生的地域结构变化推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该过程中城乡支撑体系的完善是关键一步,没有畅通的流通渠道,资金、技术、信息无法从城市输入,而人口、产业等也无法在农村地域上聚集,农村城市化进程必然严重受阻。
第二章 城镇发展的理论
二、三元结构理论(一般)
1、二元结构与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首次指出了二元结构的困境,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二元性”明确地刻画出来。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可以概括为落后的农业部门与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同时并存。
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指旧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逐步转向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双重二元结构,即位于农村地域上的农村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以及位于城市地域上的城市传统工业区和城市新型经济区。由此构成了城乡双重二元矛盾,使以往的城乡矛盾更趋复杂。
第二章 城镇发展的理论
2、“三元结构”
比“二元结构”多出来的另一元,就是以中间技术为主导,以乡镇工商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业部门及其载体——小城镇。 农村—小城镇---城市
第二章 城镇发展的理论
三、中心城市发展理论(重点)
1、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他的重要著作《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一书中,系统地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2、中心地理论对聚落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该理论的目的在于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是怎样的规律。它的基本理论要点是把一个区域分为一个中心点和六边形上均匀分布的6个点,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和交通3个方面对城镇等级、规模及分布进行研究。
第二章 城镇发展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表明,城市服务功能的档次决定着中心城市的等级及其吸引范围。中心城市服务档次越高,便需要更大空间范围的消费者作为服务对象,才能够实现其最基本的收益。
4、中心地理论是一种综合的、宏观的、静态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论,为具体解决计划、规划问题的动态平衡打下了基础。但在60年代人们刚开始运用中心地理论的时候,却只注意了中心点的作用,集中力量发展中心城市,忽视了周边区域的建设。
第二章 城镇发展的理论
四、增长极理论(一般)
增长极理论是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和应用》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1、增长极与创建增长极的含义:
增长极一是指具有创新能力、规模大、增长迅速关联效应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 二是在地理含义上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地理空间。
第二章 城镇发展的理论
创建增长极:根据增长极思想,佩鲁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如果一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缺少发展极,那就应该创建增长极。
创建增长极要区分两类增长极:一类是吸引中心。一类是弥散中心。前者的作用是把边沿地区的居民吸引到发展极来,减少边沿地区的人口压力,使农户的耕作面积扩大并改进生产技术,以提高边沿地区的人均福利水平,后者是投资的结果,将增加边沿地区的人口密度。
第二章 城镇发展的理论
2、增长极理论的核心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总是在某些子区域呈现极快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契机只能出现在个别部门、个别地区,造成经济增长点实力膨胀,形成中心地。出现了带头产业与支柱产业,在其作用下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增长极核,同周围地区形成一种势差,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3、增长极理论的应用与作用
(1)在发展中国家,增长极战略主要用于
小城镇建设(上)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