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 古诗两首
教材
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能否根据字面意思进展合理的猜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1。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继续培养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的才能,尝试着将自己看到的用语言表述。
能否按照顺序观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进展表述所看到的、听到的。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风光。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2。交流自己的感受。
。
4。指名读,正字音: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如今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二句:(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yu面)谁来说第一句?
3。总结: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1。学生自学.
2。指名说,大家补充。(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4。齐读第一句,
,重点理解: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摆。
能否借助图片,在熟读的根底上进展合理猜意。
能否大致理解诗意。
4。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
,我们该怎么读好?.
8。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6。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
8.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9。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10。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村 童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老师
10。老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村 童”的田字格课件
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课题1 古诗两首教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