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第一页,共40页。
一、运动生理学概述
〔一〕生理学
生理学— 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
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 处理后发放到效应器,同时,效应器也有信息回送到中枢。效应器回送信息的过程。
反响信息:效应器回送到期中枢的信息。
反响调节:效应器的反响信息对中枢的调节
反响作用包括正反响和负反响〔含前馈〕
第九页,共40页。
2〕反响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
受控部分不断有反响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
的活动。
控制方式:双向性〔分:正反响、负反响〕
反响控制系统分为比较器、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三个主要环节
3〕前馈
在调控系统中,有时干扰信息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
输出效应发生变化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直接
作用于控制部分,这种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
为前馈。
第十页,共40页。
特点:双通路
5、反响与适应
反响:生物体受到刺激时,其新陈代谢及外部表现发生相应的改变。
适应:生物体长期系统受到同一刺激后,其构造、功能和形态发生持久性的变化。
6、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查对稳定,并不是凝固状
态,且各种物质不停地转换的动态平衡。
长期系统训练,可进步稳态的维持才能,也能进步
机体对稳态改变的耐受才能。
第十一页,共40页。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目的要求:掌握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
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十二页,共40页。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一 ATP与ATP稳态
〔一〕ATP分解—放能
人体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于ATP分解供能,ATP是机体内可迅速直接利用的化学能形式,这种能量转化部位在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点.
ATP⇋ADP+Pi+Q〔7~12Kcal〕
〔二〕ATP稳态
ATP在肌肉中含量很少〔约5~7mmol• L-1M〕,在不断分解时又需不断合成。
ATP通过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氧化过程,经脱氢、传递电子给氧生成水,释放能量,或CP分解释放能量,使ADT转化为ATP,保持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第十三页,共40页。
〔三〕 机体能量的利用
ATP分解与再合成是高能键在活细胞内的不停断裂与
再连接。其产生约的能量60%迅速转化成热能散发维持体
温恒定,约40%转化成“自由能〞贮于ATP,供机体利用。
二、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与吸收
1、食物的消化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第十四页,共40页。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 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 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2〕消化的过程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
第十五页,共40页。
①口腔内消化
物理消化:咀嚼和吞咽食物 〔主要形式〕
化学消化: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第十六页,共40页。
②胃内消化
第十七页,共40页。
☆ 化学性消化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和HCO3-
等无机物
蛋白质 蛋白示、蛋白胨、多肽
盐酸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此酶提供酸性环境
入肠后,促进小肠液等分泌及Fe2+、Ca2+吸收
杀菌作用
胃蛋白酶
第十八页,共40页。
☆ 机械性消化
⒜ 胃容受性舒张:在咀嚼吞咽时→反射性胃扩张
〔可使空腹时 ,具有暂时包容和贮
存的作用〕
⒝ 蠕动:食物入胃5min后,胃以中部开场出现有规
律的肌肉收缩,并向幽门推进。〔具有混合食
物利于消化,并搅拌、推送等作用〕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液体›固体
糖›蛋白质›脂肪
水排空时间约10~15min
混合食物排空时间约4~6h
一 般 情 况
第十九页,共40页。
③小肠内消化
★ 化学性消化
1〕.胰液
运动生理学运动能量代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