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保健
2022/5/13
1
断奶仔猪的保健管理
断奶时间的选择
取决于:
1、断奶后母猪7—10天的发情率
2、保育期仔猪成活率
保育仔猪的免疫力
被动性种操作
打飞针,针头过短,过粗,注射液从针眼流出来。
接种数量较多时,漏注。
疫苗稀释后,接种过程超过规定时限,疫苗效价降低。
饮水免疫时,水中含有消毒剂或酸碱度不适,使疫苗效力降低;饮水器少,饮水不均,免疫效果不一致;饮水时间过长,疫苗效力降低。
注射疫苗时抗原混合不均匀,免疫量不准确。
疫苗溶解和稀释方法不当。
导致免疫失败的因素-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品种差异、个体差异,有此猪只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
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RRS在猪群中存在,会使猪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保护力。
应激因素:猪群发生应激会导致其免疫应答能力降低。造成应激的原因很多,在注射疫苗时由于追捕、运输、打耳号、麻醉、高温、寒冷、潮湿、缺氧、惊吓、噪音、营养不平衡、生长过快等。
导致免疫失败的因素---营养因素
抗体是一种由众多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动物饲料中蛋白质供给不足,或缺少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等就会影响抗体的产生,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饲料发霉产生的一系列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能影响机体免疫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的因素---药物与毒素
性激素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在使用含性激素药物时应注意猪群免疫水平的改变。
地塞米松、肾上腺皮质激素、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及某些磺胺类药物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猪的免疫应答。
一般而言,活疫苗(菌)苗免疫接种的同时不能使用抗生素及其它抗菌药物;免疫前后两天内不能对猪舍消毒。
免疫保障的重要性
饲养管理过程中的众多应激因素抑制机体免疫应答水平。
猪群中存在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及治疗药物的滥用与用药时机不当,抑制机体免疫应答水平。
饲料加工、储存不当造成饲料霉菌毒素含量过高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疫苗大剂量滥用造成免疫耐受或剂量太低造成免疫抗原量不足。
免疫保障的主要措施
避免长期使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尽可能选用绿色饲料添加剂,如寡糖类(猪壮素)、微生态制剂(普乐宝)等。
疫苗免疫前后避免使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治疗药物。
加强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疫、净化。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反应因素。
霉雨潮湿季节时,注意控制饲料霉菌毒素(信得产品----霉毒克) 。
开发效果可靠、无毒副作用的免疫调节剂用于免疫保障。
动物免疫调节剂种类
1、按其性质来源分类:包括微生物类(如卡介苗)、生物因子类(如胸腺肽、转移因子、白介素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类(如左旋咪哇、异丙肌苷)、植物提取有效成份类(如黄芪多糖)和天然类(如蜂胶、中草药)。
2、按有效成份分类:多肽和蛋白质类(白细胞介素、丙种球蛋白等)、糖类(如香菇多糖、硫酸葡聚糖等)、核苷酸类(如聚肌胞)、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D,E)、微量元素类(如硒、锗)。
3、按促进免疫功能的原理分类:T细胞功能增强剂类(如转移因子、胸腺肽)、B细胞功能增强剂类(如丙种球蛋白、硫酸葡聚糖等)、巨噬细胞功能增强剂类(如Freund完全佐剂等)、多功能免疫增强剂类(如左旋咪唑、多糖等)、储存性免疫增强剂(如铝佐剂、油佐剂)。
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与疫苗配合应用,增强机体对疫苗免疫应答反应,保护性免疫水平提前出现,维持时间延长,抗体滴度明显提高。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缓解或解除免疫抑制或免疫耐受状态,消除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对疫苗免疫的不良影响。
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能力。
在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治疗时,除应用抗病毒、抗菌药物外,配合应用免疫调节剂,促进康复。
目前养猪中常用的免疫调节剂
转移因子:配合疫苗应用、病毒/细菌传染病治疗
干扰素:病毒性传染病治疗
白介素-2:病毒性传染病治疗
黄芪多糖:病毒性传染病治疗
聚肌胞:病毒性传染病治疗
左旋咪唑:配合疫苗应用、驱虫
铝佐剂、油佐剂:制成铝佐剂、油佐剂疫苗
蜂胶:制成蜂胶佐剂疫苗
转移因子:率先由山东信得药业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并最早在国内投入商业生产,商品名“新必妥”。
2000年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科研成果鉴定
2019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9年通过新兽药评审,获新兽药证书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动物体内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所释放的多种因子中一种能够转移免疫致敏信息的因子,它能够特异地将
断奶仔猪保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