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 中华资源库 文化底蕴“作文的文化底蕴”,就是指考生在文章中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 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一篇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肯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那么,考生怎样来写有“文化底蕴”的作文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作文的内容,二是作文的形式,主要是语言。 1. 善引名言或历史故事即考生在作文中,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情,以此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注意,这里的“积淀”,是指考生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 贴切地组合。切记,是自然融合,是考生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而不是为“引”而“引”,生搬硬套,那样就适得其反了。如 2009 年陕西卷高考满分作文《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形状》。 2. 新解历史故事、人物或经典著作,翻出新意即考生在作文中,运用文化的眼光,对事物作详细、周密的观察与评判,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一致却又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不一致的个人的独特见解。也就是说,对经典著作、传统事物等做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如 2009 年山西卷高考满分作文《昭君行》。 3. 巧借故事新编,借古讽今即考生在作文中,运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生活,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表达作者的爱与憎、褒与贬,也就是要表达考生自己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个人的独特见解。这一点与上一点不同:上一点侧重在对“历史故事、人物或经典著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就事论事;这一点是对“社会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不过是用传统的历史的文化观点来审视“社会现实生活”,褒扬好人好事,鞭打恶人恶事。因此,考生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运用理性去评判,借以使人警醒。这类作文更多的是带有批判性。如 2003 年高考作文《孙悟空下岗记》《韩非子的悲哀》,再如《相逢是一种偶遇——现代西游记》。 4. 巧选句式,善用修辞即考生在作文中, 要注意句式的变化, 注意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搭配, 语言就会变化多姿, 产生一种特殊的美。同时, 还要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修辞版权所有: 中华资源库 , 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 山下的流水动情, 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 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 它可以百川汇海, 激情澎湃; 也可以轻风拂琴, 嘤嘤成韵。注意, 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作用。如写人状物,多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和夸张,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设问和反问。巧选句式,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文章在高考优秀作文中随处可见。 5. 妙语连珠,凸现睿智哲理即考生在作文中,语言文句要做到“有意蕴”。也就是要做到语句内涵丰富、深刻,且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富于暗示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即“意不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要写哲理句。哲理句,内涵丰厚,点题明旨,精辟蕴藉,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令人遐思迩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怎样写哲理句呢?或者说怎样使文章具有哲理意蕴呢?其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写景状物、写人叙事,哪怕是平平淡淡的事情、普普通通的人物、简
高考作文 文化底蕴 “作文的文化底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