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曹 操
曹操简介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齐,气魄宏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志向,并反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寒冷。给人以乐观、主动、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开阔了。“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写景极为传神。
小结:
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赞扬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岸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美丽,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殊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奇妙。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酷爱的感情。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白居易简介
七言诗句的节拍: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请同学们结合节奏的划分,及课文中的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索: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 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早春景象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
景物
现象
具体欣赏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勾画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思索:可不行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到处”,“家家”?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不行以换,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莺和燕都富于季节的敏感,是春天的象征,代表了春天的来临。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能显现出一种春的活力,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结合上面两副图思索:颈联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颈联写了花草。诗人在立刻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万紫千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思索:最终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诗人最宠爱的是什么?
最终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沉醉在奇妙的湖光山色之中。
全文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终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一1321?) ,元代戏曲作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美丽,语言凝炼,流畅自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并称“元曲四大家”。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曲”的学问识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一是散曲。散曲又分为两类: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散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山坡羊”等。有的还有曲题,如本课的“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际。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围着老
古代诗歌四首》参考课件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