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地评价
第一节 土地评价方法论
其次节 土地潜力评价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四节 土地质量指标
第五节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探讨
第六节 城市土地评价
第一节 土地评价方法论
土地评价:针对确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m , S2n,等,但 S1 没有适宜亚级。
亚级的数量尽量少,限制因素尽量少(尽量只用一个字母)。
(四)土地适宜单元
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微环节等差异。
其对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五)评价规则
1,评价的深度;
取决于评价范围。范围小,则深度深。
2,参评因素;
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因素。
适宜于单目标的土地资源评价,而不适宜于多目标的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A,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B,目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A,评价之初确定土地利用种类;
土地大类调查
B,评价之初大体描述,评价过程中再修改和调整。
土地开发项目
5,土地利用与土地属性的比较。
(1)要求的匹配;
比较土地适宜等级的指标与土地评价单元的具体条件。
(2)环境影响;
评价中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长久的,应长期维持而不致造成环境退化或恶化。
土地利用的变更往往给环境带来某种程度的不利影响。
(3)社会经济分析:边际效益分析——投入产出关系、价格与成本、信贷需求等。
(4)实地验证:抽样验证。
二、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1,宜胶地评价。
余显芳:海南岛(集中在“南四县”:乐东、崖县、保亭、陵水)
2,宜柑橘地评价。
徐樵利:湖北宜昌县
3,江苏宜兴市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倪绍祥:江苏宜兴市南部丘陵山区(毛竹和茶叶)
第四节 土地质量指标
土地质量指标(LQIs)始于1994年。
一、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与国际进展
1,土地质量及其指标
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
土地质量的评价须要针对某一种土地利用功能与类型,目前主要针对农业生产。
重点留意的是环境管理与爱护中可以应用到人工生态系统的那些方面。
土地质量指标是一种量度或由变量产生的数值。
2,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
压力指标:描述人为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
状态指标:描述土地资源状态及土地质量变更。
响应指标:描述社会(从农夫到国家决策者的各个层次)对造成土地质量状态变更的压力的响应(正、负响应)。
但这些指标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3,土地质量指标的主要方案
(1)针对区域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如针对全球主要农业主要生态带的不同地区。
(2)针对区域问题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4,世界银行LQIs项目。
5,联合国粮农组织的LQIs项目。
6,加拿大土壤健康项目
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探讨的意义与应用领域
1,可持续土地管理和利用决策的需求
对于把握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动态、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迫切须要建立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接受指标的最终目的是管理和决策。
指标体系还是一种工具,有助于监督区域的农业、林业及自然资源管理项目的表现,评价国家环境政策的影响。
从国家或国际角度看,指标体系还有助于指导政府及国际组织的科学决策与投资倾斜重点。
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决策可分不同层次
2,联系科学家、管理者与运用者的桥梁:相互沟通。
3,代表性区域的需求:目前主要集中在全球几个自然区域。
4,促进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发展:
对阐述和发展地理学的基本学说——人地关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5,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探讨在中国的重要性:
探讨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可以把以前开展的LUCC及其驱动力探讨,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脆弱生态整治与复原探讨与实践等多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深化。
第五节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将传统土地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一、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一)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系统分析
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A,土地利用系统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B,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是自然—生物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较低层次:自然—生态因子起确定性作用;在较高层次:社会—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C,土地利用系统由确定的土地单位和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构成。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应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