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中菊花意象
::A:1673-0992(2010)10-098-01
摘要:菊花伴随着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时间和空间里走出了一道悠远厚重的人文风景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秋天的使者和象端。
(二)陶渊明在《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隐隐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性。”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三)元稹在他的《菊花》诗中也赞颂了陶渊明的爱菊情愫。“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将自己爱菊和陶渊明爱菊并提,表明了自己情操的高洁[2]
(四)辛弃疾被迫隐居乡里二十年的痛苦生活使他把陶渊明看作自己的偶像,东篱“采菊”,风中“把菊”,“笑”傲秋风:“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念奴娇》)
二、离愁别绪之菊
众所周知,离愁别绪是人类情感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古典诗词很大一部分是抒发离别的忧情悲绪。那一枝寂寞开着的菊花,让作者想起今天是把酒赏菊的重阳节。短篱残菊,这个精心建构的意象使主人公倍尝羁旅的况味,思亲怀乡情更切,但家国沦亡又有家难归,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苦痛。夜不能寐就倍感秋夜的漫长。所以,在历代的诗词中,菊花也有离愁别绪。
(一)李商隐的“己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野菊》),野菊与寒雁、暮蝉这些意象皆满蕴着诗人郁郁寡欢的悲情。
(二)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他可谓道出了古今重阳佳节身在异乡的人们共同的心情,他们面对他乡盛开的菊花,饮下节日的菊酒,思亲念旧之情油然而生[3]。家乡远隔千山万水,心中的忧伤和思念无穷无尽。
(三)秦观的《满庭芳》:“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漫道愁须酒,酒未醒、愁已先回。”西风寒菊点缀着荒寂的驿馆,孤旅天涯,内心频受煎熬,词人写尽
了伶仃孤处的滋味。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由此其试也被称为“女郎诗”[4]
(四)苏轼重阳词中出现的菊意象大都直接与节日的习俗如赏菊、替菊等相关,如“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英,细看重嗅。”(《》)“美人怜我老,玉手答黄菊。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尘世难逢开口笑。。”《少年游·重阳》苏轼身世漂泊,生命的艰辛常使作家因节日菊花想到亲人的分离、光阴的易逝、年华的易老等。
(五)菊花开时想念远方的情人,菊花残了离人更悲苦,花开花落总是“伤聚散”。李清照的《醉花阴》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词人南渡以后,国破夫亡、流离颠沛使她在物质和感情生活两方面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巨大的悲痛和忧愁使她憔悴了。于是,她用菊花道出了自己的悲苦憔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三、英雄之菊
历代诗词中,很多诗人有
浅析古诗词中菊花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