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
第一页,共二十七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晓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晓峰
第二页,共二十七页。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牢固树立。
第八页,共二十七页。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必然性
1、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首先,人是
自然界发展和演变的最高产物,是自然
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对人的生存
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第九页,共二十七页。
2、是对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统一。提倡“畏天命”、“不逾矩”,即敬畏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道家: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为行为准则。提倡“知常”、“知止”、“知足”。
佛教: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万物皆有生存权利,戒杀生。
第十页,共二十七页。
3、是生态理性对人类发展实践的反思
生态理性:指自然本身的发展进化规律,强调人类必须服从自然界的法则,以追求生态平衡、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价值理性。
经济理性:人类的经济行为以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强调人的需求和欲望。是着眼于人类现实利益的工具理性。
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4、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判断的结果
我国人均资源不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之后,十八大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建设。并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措施
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一)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
格局、产业结构、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生态修复和生态预防并重。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生态观和文化价值观
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明确自然生态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树立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宇宙情怀和精神信念。
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2、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初: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两手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十四大前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十六大以后: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十七大以后: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十八大:把生态建设放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大局中考虑
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3、协调好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解决好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关系,企业要建立可持续的生产观。
解决好部门、行业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
解决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树立既满足自身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又不损害后代的消费观与生活方式。
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有政治制度保障:政略决策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综合决策制度。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十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