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
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和方法
以灵敏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精品文档请下载)
(2)“我寄愁心和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和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精品文档请下载)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沉的情感.(精品文档请下载)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精品文档请下载)
五、写作特点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可以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和曹操的气度、,景和情严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精品文档请下载)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哀。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精品文档请下载)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六、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精品文档请下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齐背前两首诗,稳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和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精品文档请下载)
马致远(约 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 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精品文档请下载)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精品文档请下载)
3.学生配乐朗读.
四、课文精读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老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精品文档请下载)
,在首联中有没有表达?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精品文档请下载)
3.颔联写的是什么? 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
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和岸平齐了,船上之
4 古代诗歌四首[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