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双品牌”格局.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双品牌”格局
黄蓓蕾 双品牌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相互取长补短,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真正实现1+1>2的竞争力。依靠技术和品牌,“荣威”和“MG”的齐头并进将为上海汽车带来更可期待的未来。

五年前,上汽集团董事海汽车乘胜追击,在2010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推出荣威350――全时在线中级轿车,成为国内第一个将3G网络应用等时代科技元素运用到汽车生活中的车型。
时至今日,荣威品牌在销量、品牌塑造等方面都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事实上,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在上汽自主品牌整体发展势头强劲的背后,荣威品牌一直发挥着绝对主力作用。
差异化坚守2007年12月26日,上汽与南汽达成合并协议,南汽全面融入上汽,作为上汽最想揽入名下的重要资本,MG正式与荣威并肩组成上汽的自主品牌阵营。在双方拥有的英国罗孚的技术与设备统一以后,两个品牌的后续新车型的开发和生产投入并不是个小数目。
此前,在MG品牌上,南汽已经投入40多亿元,而按照计划,后续至少要投入60亿元来打造品牌。
上海汽车总裁陈虹表示,对上汽而言,投入126亿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几年中打造出完整的自主品牌体系。
与荣威相比,MG的表现似乎略逊一筹。
在上南融合的元年,MG团队的销售报表令人如坐针毡。2008年度,包括MG3、MG7以及TF在内的三个系列车型,全年的上牌量不足7300辆。这无疑是一张令上汽不满意的成绩单。与之相对的是,荣威品牌旗下只有两个系列产品――荣威750和550,当年上牌量近24000辆,是MG销量的三倍。
因为“上南合作”之前两者的特殊历史联系,质疑声随之而来,“上汽重荣威、轻MG?” 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提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研发、统一采购、统一制造、统一营销的五个“统一”策略,上海汽车在品牌核心方面为MG的重新定位成为之后这一品牌重新焕发青春的关键。
2009年11月,MG品牌重回广州国际车展,全新产品MG6以极其现代的设计和视觉冲击力,成为了诠释MG品牌“个性、气质、创造力”的品牌价值的典范。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称其为“上南合作后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新车”。
实际上,在MG6之前,一款MG3SW也曾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上市仪式,但相对MG6,MG3SW在南汽被上汽收购前就已开始开发。虽然是款新车,但改动不多。直到MG6的出现,作为AP11平台的全新产品,MG品牌核心和新主张的表达,为MG 品牌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考虑到MG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对这个品牌做新的补充。” 刘涛说。
新的“MG”LOGO是由产品部门设计的,MG6就是使用的新标,为了使这个LOGO看上去更年轻、时尚,去除红色,改为银色,更加有立体感。而MG的品牌也被诠释得恰到好处,吸引更年轻一代有个性的车主。
销量不及荣威品牌的原因,刘涛的解释是,此前的产品MG7和MG3产品太过老旧,以至于整体销量的贡献并不大,所以要逐步淡出市场,但如果MG品牌的销量仅靠MG6去支持,显然不能持续更久。
“尽管销量尚不尽如人意,但品牌层面MG的溢价能力要比荣威高一些。”刘涛表示,一个品牌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他看来,两品牌要“平起平坐”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产品的出色表现,及带来的市场销量与口碑传播。这其中的关

“双品牌”格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珍珠夸克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5-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