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苏州园林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
现代作家,教育家,语文教育家,江苏苏州人。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多收了三五斗》和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词语什么?
欠美伤美的设计
“败笔”的意思是: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匠师们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排比
四个“讲究”分别领起下文哪一段?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结构谨严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
的话回答)
明确:——“绝不讲究对称”。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三段:
明确: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
作比较
不是离题,是通过对比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本段开头不写苏州园林而写“我国的建筑”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分两层。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又是入画的一景。
第二层又分两小层:
“假山”一层;
“池沼”一层。
第四自然段分几层?
第四段(1):
假山的堆叠
池沼的配合
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
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
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
复制;而“艺术”是强调个人
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
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
复制。
两种: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
相同点: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自然
第四段(2):
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第五段: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明确:——“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怎样“着眼在画意”?
正面说
反面说
第六段: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
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图)是什么意思?
明确: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小结:
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语言特点: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 “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生动、周密、精炼
1.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 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
《苏州园林》 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