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提纲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综述
评估现状:
1. 作为工程建设和规划实施的一项技术内容始于《条例》发布之后;
2. 1959年青芷铁路在建设过程中札麻隆峡谷发生特大泥石流后,铁路
系统在修建成昆铁路、东川
按泥石流体中的物质组成分类
泥流型
rc≥ 。泥沙粒径主要由均匀的粉粒级以下物质组成,多为非牛顿体。多集中分布在黄土及火山灰地区。
水石型
rc≥ 。粉粒及粘粒含量极少,以沙、块石为主,为牛顿体,多见于花岗岩地区。
泥石型
rc≥。介于上述二种类型之间多为牛顿体,少部分也可以是非牛顿体。广见于各类地质体地区及堆积体中。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水石型
泥流型
泥石型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坡面型泥石流
沟谷型泥石流
无恒定地域与明显沟槽,只有活动周界。
活动规模小,限于30°以上斜面,破坏机制更接近于坍滑。
发生时、空不易识别,成灾规模及损失范围小。
坡面土体失稳,主要是有压地下水作用和后续强暴雨诱发。暴雨过程中的狂风可能造成林、灌木拔起、倾倒,使坡面局部破坏。
总量小,重现期长,无后续性,无重复性。
在同一斜坡面上可以多处发生,成梳状排列,顶缘距山脊线有一定范围
可知性低、防范难
以流域为周界,受一定的沟谷制约。
以沟槽为中心,活动规模大,由洪水、泥沙两种汇流形成,更接近于洪水。
损失大,发生时空有一定规律性,可识别成灾规模。
主要是暴雨的冲蚀作用和汇流水体的冲蚀作用。
总量大,重现期短,有后续性,能重复发生。
列入流域防灾整治范围。
有一定的可知性,可防范。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泥石流活动三过程:
形成——输移——堆积
是地表一次破坏和塑造过程
平面呈一不对称的哑铃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形态极不稳定。
形成区由条带状向树枝状发展。
流通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
堆积区由于流域内来沙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展,进逼下游大河变形。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坡面型泥石流构造图
斜面上坡残积物
(厚度b=~)
斜面上坡残积物
(厚度b=~)
表面根系网状层
(表面腐质土盖层
厚度b=~)
表面根系网状层或硬壳层
~
隔水层
黄土、紫红色、红色沙粘土
耕植层 斜面松散土层
~
基岩
石质山区
土质山区
50-100m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坡面型泥石流破坏机制
前期降雨充分,松散土层内部饱水,地下水变成有压水流,破坏表层根系网状构造或土体表层硬壳结构。
松散土体由于饱水后,C、Ф值降低,土体骨架变形、塑化、液化后发生破坏。
易发生的岩层有:花岗岩、沙岩、灰岩、黄土及红壤等土层。
坡面泥石流发生时,由于土体结构性破坏,常伴有尖叫声,土体在坍滑过程中,形成下剷、上拉,顺坡面下滑,无固定流路,不会在同一部位重复发生。随机性大,可知性低。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d(公分)= × G 1/3(公斤)=1/3(a+b+c)
组构性质
极不稳定、极不恒定的固、液两相流体。
Qc、rc在运动过程中极易变化。
泥沙组构(粒度、级配)变化很大。
运动特性
暴发突然,快速向下游运动,全过程历时短暂。
堆积特性:
一类:具有整体搬运、整体停积的特性,沙、石、浆体不发生分选。
二类:具有整体搬运、分散堆积的特性。有龙头状和侧向条带状堆积。
泥沙,石块在运动过程中易纳易出,容重及流量呈高度不均恒性和不稳定性。
运动边界不稳定,变形显著。
,惯性大,呈直进性,破坏能力极大。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冲积扇
洪积扇
泥石流堆积扇
由流水堆积作用而成,规模较小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流水堆积作用而成,规模较大
成整体停积、分散堆积两种,粗大颗粒在扇缘停积,无分选性,常见龙头堆积与侧堤堆积,沟槽绕龙头堆积两侧发展,有明显的受阻绕流特征,流路不稳。
扇形地形态不完全符合统计规律,流路呈随机性,堆积扇纵、横坡面不甚连续,常呈锯齿装
堆积特征:
粗大颗粒堆积在扇面顶部及出山口附近,向边缘逐步变细,有分选性,冲沟内为砾石扇面上为沙(漫溢所成)扇上冲沟较顺直,垂直等高线发展,流路较稳。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流域内山坡面上和沟谷中存在大量的自然形成或人为堆积的松散土体,且处于不稳定状态。
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失稳的某些在自然条件下属于稳定的土体。
活动空间条件:活动空间条件越大、泥石流活动越充分,能认识泥石流的信息也越多。
暴雨、地震、人类活动等影响的程度。
泥石流活动的识别
泥石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