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韩殿启 摘要:当前,人们对于会计工作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对这一问题都极为关注,而这个问题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严峻的事实却是,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存在产折旧问题,固定资产参加生产周转以后,其价值应该南产成品负担,但具体转移多少价值量不确定,因为一方面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不确定,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到期净残值也无法预先准确确定。这样会计处理所提供的成本、费用也不一定真实。目前盛行的资产重组,对于同样的资产经过几番重组后可能升值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会计的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这两个计量确认前提本身也是不确定的。正是由于会计工作本身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制度的因素
由于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如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企业经济交易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产权因素
产权不明确将导致约束机制的作用弱化。在公有或共有产权情况下,由于财产不能分割到由某个或某些产权人具体所有、受益,从而造成公有财产大家都有份,又都没份的矛盾,导致代理人自行其事,缺乏监督,产权关系不明确将导致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在公有产权情况下,产权人单独无法行使主权。只有共同作为一个整体时才能行使其主权。当这种公有程度范围很广时,就必须委托多个专门的机构作为代理人并分层来代为行使其主权。这样由于多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即使每一层代理人都真实地报告其代理事项的情况,也将由于计算口径、统计误差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信息失真。
法制因素
(1)监督机构设置不规范。对企业的审计监督表面上有财政、税务、审计、物价、纪检、监察、工商等行政执法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社会监督力量,实际上各自为政,对企业的违法违纪行为谁都可以过问,谁都可以不问。
(2)检查中执法不严。一些部门只是想通过提成、分成等形式到企业“捞一把”,但对企业个别人真正的违纪违法行为又总是顾及人情关系,避重就轻或视而不见,对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以罚代法。
(3)企业内部监督不力。有些企业内审机构与财务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对财务机构本身不实施监督;有些内审机构是查个人不查单位,对企业的财会信息更是无权过问。
3 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
完善法制建设,严格执法
健全和完善财务会计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使财会法规尽可能地全而、配套、具体、及时,并具有可操作性,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严肃处理,强迫那些私欲膨胀、以身试法者反省和收敛自己的趋利行为,使会计信息在法制的维护下恢复其本来面目。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各单位行政领导人必须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要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