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 教学目的
1. 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精品文档请下载)
2. 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 理解《论解
●走近作者
观看ppt
ppt简介作者孔子和《论语》,知识灌输。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即课文的背景。关键词语:“将伐":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听讲、发言、反响
PPT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假设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研习第一段.
精读、研习、概括、发言。
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孔子的态度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明确:态度:“何以伐为”
理由:政治地位上,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地理位置上,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君臣关系上,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这三条理由表达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展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是对冉有、。前两句交代背景、情况,所以写的很简单。后面阐发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是主要的,故写得详细、充分。
主导学生活动:
研习第二段。
精读、研习、概括、发言.
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怎么辩白的?
明确:“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第二段是驳论,孔子驳的真切有力。先用古人的名言驳,再用两个生动而确切的比喻驳,都没有正面的直接指责,但喻义却很深化,把道理和结论都包含在隐寓和比喻之中,既婉转又启人考虑。这说明孔子能抓住对方的要害,很擅长启发诱导。
主导学生活动:
研习第三段。
精读、研习、概括、发言.
冉有是怎么辩白的?
明确:“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番话的言下
针对孔子的批评,
之意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但却恰恰和冉有前面讲的“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自相矛盾。
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首先,批评冉有的政治品质不端正。接着,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著名的安衡,社会要和谐,社会要安定。即使远人不服,要修炼自己,,自然会来。来了之后呢——既来之,那么安之.
文章结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何理解?
明确: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开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历和深化的政治目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板书
责 无乃尔是过和
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晓之以礼
是社稷之臣也
驳 引用名言 晓之以理
设比喻
斥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晓之以德
揭穿阴谋
●课后习题
( )
A.将有事于颛臾 采取军事行动
B.先王以为东蒙主 让……做
C.无乃尔是过和 责备
D.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动词
2. 以下加点字的用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 以下各项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无乃尔是过和
B.既来之,那么安之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 以下和“无乃尔是过和”句式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何以伐为
B.龟玉毁于椟中
C.那么将焉用彼相矣
D.客有吹洞箫者
5。 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和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6。 句子翻译: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季氏将伐颛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