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⒈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⒉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吟唱道白手般,远不及原题那一个“哭”字更令人伤感。(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听读课文(播放录音磁带)
(要求:学生可轻声跟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体味抑扬,领会感情)
⒉学生自行默读
(要求:结合注解,弄清句意,并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⒊明确本文所化用的诗句及典故
由学生自行提出,老师归纳并用投影显示。
⑴化用诗句:
“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化用而来。
“阁泪汪汪不敢垂。”语出宋人《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蜗角功名,蝇头微利。”语出苏轼《满庭芳》。
“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出自元稹《莺莺传》,是莺莺谢绝张生的一首诗。
“伯劳东去燕西飞”,出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化为成语“劳燕纷飞"喻别离.(精品文档请下载)
“一春鱼雁无消息”,出自秦观《遮鸪天》词“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⑵典故成语:
十里长亭、举案齐眉、望夫石、红泪、司马青衫、鱼雁、青鸾。
⑶戏曲术语:
洁、幺篇、下场诗。
⑷元人口语:
上朝取应、迍迍、破题儿、辱末、斜签着坐的、死临侵地、奈时间、煞强如、怕不待。
⒋《长亭送别》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幅图由几个画面组成?请同学们为这些画面拟个小标题.
明确:四幅:长亭路上 长亭离筵 席残人去(或长亭分别) 远望张生(或长亭目送)
四、详细研析:
⒈本折的标题为《长亭送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一说起长亭,不由使人想起了别离,因为古代驿路上总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古人的送别也总是在这里设宴饯别,故而“长亭”本身也就带上了别离的色彩,自习时我们阅读了祝肇年先生的文章《情境交辉》,理解“情由景生,境由情现”的说法。他告诉我们:“没有了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并且结合曲词分析了四幅画面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请问,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呢?(精品文档请下载)
明确:这篇评论,从情、景、境的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情和景、情和境的相依相生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简言之,即是
“情由景生,境由情现”.作者重点阐述的是情境相生的艺术原那么。(精品文档请下载)
文章的前两段,以两例曲词来说明情中见景和景中见情,这也是从总体上来说情景交融,说明这样的景不仅能传情,还能象征人物的品格、气质。中间六段是文章的主体——谈情境交辉。先写整体的情景交融,重在异中之同,把全部人物形象都包容在秋山落日的秋境之中。不管是途中之境、离筵之境,还是席残相别之境,总是先以凄然的秋景入手,,重在写同中之异,把完好统一的秋境图分成四幅小画:长亭途中、长亭离筵、曲终人散、张生远去。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这四幅画中,作境异情殊的描写,自然情境各异的四幅画,,,再次强调《长亭送别》中情境交辉的艺术价值和意义。(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篇评论的非凡之处,就是对“景”字作了深度的开掘,指出“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景,却不可离境,只有从写境的意义上去写景,才能正确处理景和情的关系”.也就是说,景附属于境,没有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可见境在艺术描写中的重要位置。(精品文档请下载)
⒉祝肇年先生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同学们,你在这“美妙的感受”中,最爱哪支曲子,能把你那“美妙的感受”用语言描绘出来吗?(精品文档请下载)
学生考虑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端正好〕作者只捕捉几样形象,略加点染,,黄花遍地,西风渐紧,北雁南归,由上到下,耳闻目睹,好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这四句,一句一景,衬托出了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自问自答,经霜的树林,在充满别离愁绪的莺莺眼中,尽是离人的斑斑血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和情的联络,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和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精品文档请下载)
学生乙:〔滚绣球〕一曲,更是字字珠玑,句句玉声,“恨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