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一角
同学们,你们知道照片中的地方是哪里吗?
作者简介
余秋雨,现为中国文化史学者,美学专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1968年,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洞庭一角
同学们,你们知道照片中的地方是哪里吗?
作者简介
余秋雨,现为中国文化史学者,美学专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1968年,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余秋雨,现为中国文化史学者,美学专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1968年,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作品背景
本文选自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重、难点字词
浩淼(hào miǎo) 肇始者(zhào shǐ zhě)
祭祀(jì sī) 心旌缭乱(xīn jīng liáo luàn)
滑稽(huá jì) 鳞次栉比(lín cì zhì bǐ)
旗幡(qí fān) 阴雨霏霏(yīn yǔ feī feī)
葱笼(cōng lóng) 气喘吁吁(qì chuǎn xū xū)
抹煞(mǒ shā) 丹墀金銮(dān chí jīn luán)
思考题
现在给你们五分钟时间浏览一下课文,
本文自然分为四个部分,思考一下各部
分讲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写岳阳楼。
第二部分:分写三醉亭。
第三部分:作者站在宇宙到了君山岛。写到了
第四部分:作者巧妙地借用了“一则有关洞庭
君山岛。
湖的新闻”,把文章的内涵推向一
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的体裁是散文。我们学过大量的散文,
我想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散文有什么特点?
1、形散神聚
2、以情动人
文章各部分所写事物都不一样,看似很“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整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情感呢?
文章由“一角”切入,引起全文关于文化的大讨论——启迪人
思考的洞庭湖文化、中国文化的多元并存与独具的奥秘和
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耀眼夺目、作者的思考与呼唤。尽管
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
点。而且文章采用的是分——总结构,服从于同一条主线,
总结全篇更深刻的表题。
这是一篇历史文化底蕴特别丰富的借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
岳阳楼、三醉亭和君山岛的种种历史文化遗迹的叙述,展现
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博大以及它的多元性、神秘性,启迪人
们去“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
本文题名为“洞庭一角”,但文章是关于文化的大讨论,题目是否合理?
作者踏临洞庭,为洞庭中小小的君山岛所倾
倒。全文以淡雅的笔调对君山上具有历史意
义的景物做了一番描述,并且在重回历史的
洞庭一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