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關键词:《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原理》费尔巴哈《神圣家族》族》中表述为“感性活动”。正是这一立场的确指,使马克思可以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批判,也使马克思在所从事的宗教批判、政治批判以及社会批判之间一直保持着一致,如果仅仅看到马克思所从事批判的领域不同,而忽略了各个领域间的共同基础,便会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完整历程碎片化、阶段化,这种理解往往会破坏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贯性,造成马克思思想的断裂。因此,当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鲍威尔的批判时,如果仅仅看到存在于表象的对社会的批判,便会将目光局限于单纯的政治意义,或者说会忽略这种政治意义表征背后的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批判。
三、对费尔巴哈哲学贡献的收缩性评价
在《神圣家族》中,理论界常常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鲍威尔的批判视为对费尔巴哈理论的维护,并进而将马克思的理论立场视为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同时理所当然地将同年完成的《1844年手稿》归为费尔巴哈理论。在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神圣家族》中对费尔巴哈的回护是否来自于马克思的手笔,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能否将《神圣家族》中的文本描述作为证明马克思观点的证据;第二个问题,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观点的评述到底应该在何种意蕴下理解,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关系到如何评估1845年的《提纲》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如果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确实属于费尔巴哈的理论追随者,那么我们只能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将《提纲》视为某种“奇迹”般的顿悟,如果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已经意识并逐步深化了对费尔巴哈理论的理解,尤其是逐步意识到自身与费尔巴哈理论的界限,那么其后写作的《提纲》,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视为马克思理论一贯性的延伸。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神圣家族》中对于费尔巴哈的评价究竟是出自谁的手笔,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不是为了放大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理论差距,更不是为了造成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隔阂,而是想要在历史文本中寻找答案,希翼找到一丝线索佐证我们的观点。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撰写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标注,但是在序言中,马克思已经直言这部论战性的著作是由两人“各自分头”完成,以“各自单独叙述的形式”表达的是“各自的肯定的观点”。由此可见,至少在各自观点的叙述中,两人并没有直接地交流,因此在思想趋于
致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碰撞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在科尔纽的著作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关于马克思与恩格尔之间由于“各种创作”所遗留的潜在分歧,科尔纽在谈到《神圣家族》的创作时,提到恩格斯在创作时很快便完成了自己负责的部分,但是对于这部著作的理解却与马克思存在分歧。
[3]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制订了写作《神圣家族》的大纲,明确了《神圣家族》这部著作所批判的对象——鲍威尔所代表的“神圣家族”,这也造成了在批判鲍威尔时,不自觉地拔高了作为鲍威尔论战对象的费尔巴哈的理论水平,或者说,此时对费尔巴哈的评价依然是在与鲍威尔相对的比较性语境中作出的,这就使对费尔巴哈的高度评价中包含了一丝主观感情,
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