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种群数量的变化执教者康圆圆课时 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教材分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重中之重, 由于探究活动周期较长,安排在知识性内容之后。本节课重点探究前两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 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掌握种群的概念, 了解了种群的特征, 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学习衔接不是特别难。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 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 所以在建构数学模型时易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②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②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②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教学重难重点①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点②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 多媒体课件 (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模型建构知识学习 1 引导学生回忆: 影响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有哪些? 2 讲述: 正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种群密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那么变化中是否蕴藏着规律呢? 展示图片:美国白蛾的入侵题: 种群数量的变化。( 板书“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我们运用坐标图这种数学方法描述了种群数量变化这样一个生物学问题,所以就把这种坐标图称为一种数学模型。大家都听说过航模,那是一种模拟飞机等物体的物理模型;而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学模型。事实上,数学模型在大家的其他学科中也有应用。比如物理中的各种公式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学模型, 学生思考问题: 为什么美国白蛾可以短时间内大量繁殖? 它的种群数量呈现甚么样的趋势? 学生读书,总结步骤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模型: 3 教师引导分析课本资料 1-2 关于大小草履虫的生长以及大肠杆菌的增值过程。大肠杆菌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 得到如下数据。请仔细观察数据, 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时间( min ) 细菌数量(个) 202 404 608 80 16 100 32 120 64 140 128 160 256 180 512 4 咱们是不是也可以试着为这群起始数量为 1 的大肠杆菌种群来绘制一幅坐标图呢?下面就请大家在学案上完成任务 2 。注意,你需要使用表格中所有的数据。(学生板图大肠杆菌种群增长坐标图) 5 点评: 对学生在黑板上建构的坐标图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康圆圆的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