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建筑的学习.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建筑的学习回顾------------- 中国古建文化渊源远古 8000 年前 6000 年半坡遗址 20-40 平方米房屋, 方的圆的, 后来需要大房子 100 平方米, 建筑技术—土木, 3000 年前殷墟阙—入口标志----( 今日的北京故宫) 午门周公定洛 220 年汉制明堂礔雍土台+ 建筑唐宋明清木构当今为弘扬中国古建文化,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于 2012 年 10 月在江西庐山举办了“中国古建园林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如何继承、保护和发展中国古建园林的艺术精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民族建筑开始失落让位刘彦才(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建筑的发展以“跟风”的形式存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仿古风”,令民族建筑失去了它的本意;紧接着出现了“欧陆风”,把欧洲各个时期的流派堆积成“建筑快餐大拚盘”, 既无建筑构图理论标准, 又欠引人震憾的传统内涵,更无建筑创作意境可言。科学没有国界,然而建筑绝不会没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因为建筑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性。当前建筑呈现一片“克隆”式的方盒子,大有“国际化”的世界大同建筑的趋势,不难想象,建筑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开始失落,并有让位的趋势。“越是具有民族性, 也就越具有世界性”, 这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是“洋为中用”, 还是“同化”, 最好是“中而不古, 古为今用”,“新而不洋, 洋为中用”,向中国传统民居汲取营养,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新时代建筑。现代建筑与地域文化脱离马炳坚( 北京古建设计研究所所长): 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带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 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民族建筑文化、地域文化开始与建筑脱离, 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有西化倾向, 教育失误是其根本原因, 应该把近现代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作品作为成功典范加以分析, 向中西结合、创造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方向发展。失掉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就意味着失掉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 是现代建筑文化的核心问题。中国建筑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抛弃传统建筑文化, 离开传统建筑精髓, 断然没有自己的出路。古建筑充满幻想的魅力傅清远( 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 中国古建筑及园林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充满了幻想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上众多的造园艺术家。中国园林不同于欧洲园林的“处处喜欢统一和对称”, 它追求“自然天成”, 更有诗情画意, 更有深度, 布局均衡, 隐而不显, 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赢得了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时至今日,在国务院公布的 127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古建筑类中具有园林内容的有 100 多处, 其中以园林为主体的有 58处, 多以明清园林为主。只有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民族建筑文化, 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接轨, 才能使人类珍贵的古典园林遗存得以延年益寿。民居是一项旅游资源陆元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有关, 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使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外观与内外空间的处理也不相同, 这种差异性, 决定了民居的地方特色。目前各地要深入民居理论的研究, 保护、改造与可持续发展并不矛盾, 因为优秀的民居不但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而且还有技术和艺术价

中国古建筑的学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nfand
  • 文件大小333 KB
  • 时间2017-04-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