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
(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
(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
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顺祝考试顺利!)
第一部分:
《文选》五臣注: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自南宋以来,《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礼》、《易》、《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经今、古文”:所谓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因相对于“经书”,故称为“纬书”。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
以训诂代本字: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
“四部分类法”:大部分中国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经、史、子、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
(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
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顺祝考试顺利!)
第一部分:
《文选》五臣注: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