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班级文化设计理念
首先,明白班级文化的含义:什么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温馨的环境。在这样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每一位同学都感到开心而又愉快,每一位同学健康、快乐地成长,用他们的欢声笑语度每一天。
3、布置让教室成为一个挑战自我的场所(让每个人都在教室里得到发展)
(二)制定人性的制度文化规范人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首先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我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七个一分钟、八个习惯落实制度、卫生管理制度、人人有事做制度等等。其次,建立班级公约,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为了使学生具有秩序观念,能够自觉维护各类公共秩序,遵纪守法,制定切合实际的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来自于生活,关联于成长,是发生在身边、生活、班级、道路上的问题。把这样的问题一条条罗列出来,然后,就有了“活动策划”,我们的原则是,活动设计越具体越好,范围越小越好,指向性越准确越好,这叫“三好”原则
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4.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三)培养健康的行为文化塑造人
1、健康的生活行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举止文明)
2、有效的学习行为(尊规守纪,学习习惯)
学生习惯养成,凸显文明规范的时代素养。青少年的教育是习惯养成教育。因此,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规则意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率先垂范,班干部应该身先士卒,学生应该严以律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小组合作习惯、预习习惯、整理习惯、使用双色笔和纠错本的习惯、聚焦习惯、展示时的站位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要防止简单化,杜绝一刀切。只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按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人、塑造人;只有发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阵地育人、实践育人的工作优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启发、养成习惯,才能使文明素养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硕果。
3、得体的交往行为(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待人有礼貌,诚实守信,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处理好师生关系,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威信;教师要培养民主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学生不抱成见和偏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理解学生。
4教师的引领行为(为人师表)注重学生人格培养,体现富有底蕴的人文气息。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教师则要履行好教育职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创新意识,人文意识,着力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让文明、高雅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四)灌输高尚的精神文化净化人
1健康美好的班级情感文化(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精神、班名、班级目标、班级口号)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接手六年
班级文化设计理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