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雨霖铃·寒蝉凄凉翻译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凉》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蝉凄凉,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同,)我猜想即便碰到晴天气、好风景,也好像虚设。即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2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由于获得艺人们的亲密合作,他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
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哀悼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堪称尽兴尽致,读之令人于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解难分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了然地址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概在阴历七月。但是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光景,而是经过光景的描绘,氛围的衬着,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倾盆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中间“对长亭晚”一句,句法构造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正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经过风景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但是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迷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华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
3
与典型心理:一边是迷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矛盾何
其尖利!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欲平。”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
“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显然,但
仍未脱出林词窠臼。但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
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进感情的深入。于
是后边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
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以后传奇
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
柳词凝练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
是他的心里独白。词是一种依赖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
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重点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
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何
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能够作平,去
古诗雨霖铃寒蝉凄切翻译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