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政〔 201 1〕 108 号关于印发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各县(市) 、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 86 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九月六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文件-2- 合肥科技创新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变化, 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进一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 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新推动”战略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一五”时期, 高新技术产值由 488 亿元增长到 20 21 亿元, 年均增长 32. 9% ;增加值由 128 亿元增长到 620 亿元,年均增长 3 % ,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平均高于工业增速 5~6 个百分点,占 GDP 的比重由 % 提高到 23%。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公共安全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合肥成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及首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基地获批, 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全国金太阳工程示范区。据中-3- 国社科院发布的《 2010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全国 294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 合肥综合竞争力居 22位,5 年内前移 15位。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 38 所、 16 所等为代表的各类研究开发机构 344 个,比 200 5 年增加 76个。新建国家大科学工程“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个, 省级 42个; 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9 个,省级 46 个;新增省部级以上实验室 65 个;新建院士工作站6 个、博士后工作站 24 个,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新增 22 人, 达到 51 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31 项,较“十五”时期增加 23项; 获省科技奖励 499 项,占全省总数 70% 。“十一五”时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 388 4件和 9460件, 分别是“十五”时期的 倍和 倍。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的优势产业技术,诞生了国内第一台直写式光刻机、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第一台 4G 基带芯片原型机、中国大陆首条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第六代生产线和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新建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语音信息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院、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家电技术工程院等一批平台。启动建设“一中心三基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 创新服务基地初见雏形。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集聚科技资源,促进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中介,不断增强对外科技合作。全市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15个( 其中国家级 5个), -4- 孵化场地面积 45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 800 多家,累计毕业企业 532 家。连续成功举办每年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为产业创新提供产学研对接平台。全市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 亿元,年均增长 28%。创新主体地位明显提升。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 制定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分类引导科大讯飞、合力叉车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按照 2008 年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434 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535 个。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来肥建设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 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京东方六代线、鑫昊等离子、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赛维 LDK 、海润光伏、彩虹光伏、晶澳太阳能等项目相继入驻,太阳能光伏产业呈现集聚发展势头。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强化自主创新法律保障, 修订出台《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发展政策, 形成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政策体系。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 形成各部门合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 科技创新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推进科技投入体制改革, 整合各部门科技资金,设立全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2010 年财政科技投入达到
合肥市十二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