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合并HIV感染的疗效评价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取28例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同期55例单纯梅毒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患者的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范围为1∶2~1∶256,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表现为阳性;入组前未采用抗生素进行疾病治疗;青霉素皮试结果为阴性。
1. 2. 2 排除标准 机体存在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病程>2年的患者;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 3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注射用苄星青霉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4727)240万U进行治疗, 1次/周, 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 共3次。在为患者开展治疗后, 为其开展门诊随访, 在治疗后第3、6、12个月, 为其实施体检和RPR试验, 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
1. 4 疗效判定标准 在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后, 患者机体RPR试验结果出现阴转, 同时未发生反复情况, 则为血清学治愈;经过药物治疗后RPR试验结果转阴, 或滴度降低≥4倍, 则为有效;经过药物治疗后6~12个月内, 滴度未发生明显变化或变化<4倍, 则为血清学固定;经过药物治疗后抗体滴度升高≥4倍, 则为无效[2]。总有效率=(血清学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血清学治愈11例, 有效10例, 血清学固定5例, 无效2例, %;对照组血清学治愈13例, 有效34例, 血清学固定4例, 无效4例, %。治疗6个月后, 观察组血清学治愈11例, 有效13例, 血清学固定3例, 无效1例, %;对照组血清学治愈15例, 有效35例, 血清学固定3例, 无效2例, %。两组患者治疗3、 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治疗12个月后,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见表1。
3 讨论
我国梅毒人群中艾滋病患者的感染率仅低于吸毒人群, 同时有资料报道称, 其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 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患者主要来自城市, 且易发人群为青壮年, 具备较多方式的性行为, 且具有较多的性伴侶。在梅毒病毒和HIV的传播途径中, 性传播属于两种病毒共同的传播途径, 同时在HIV传播的过程中, 梅毒可依靠多种机制对其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而HIV的感染也会导致患者的梅毒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出现改变。由于HIV会导致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失效, 加之HIV会对梅毒产生影响, 因此目前医学界尚无有效方式可对梅毒合并HIV感染进行有效治疗。
国内外大量学者通过开展研究发现, 当HIV感
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合并HIV感染的疗效评价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