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聿冀区域一体化开展的思考
吴群刚 杨开忠
发布时间:2010-08-06
摘 要: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开展的现状,指出京津冀区域开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实现产业与人口开展的有机衔接。一方面动人口在异地得不到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各种应有的待遇,阻碍了区域协调开展。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在下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然呈恶化趋势,空气污染严重,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严重;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持续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未来数十年是京津冀一体化与区域人口开展的重要变化期,也是协调人口与产业、社会和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关系的重大机遇期。
二 制约京津冀区域开展的因素分析
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开展,关键在于找出开展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并对症下药,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对策。围绕这些问题,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目前提出了很多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这种观点认为,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区域之所以开展滞后,关键的制约因素是“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核心城市无序的过度集中〞的空间结构严重限制了开展,因此主张通过调整区域空间结构来加快开展,包括实施核心城市即北京和天津,特别是北京的“有机疏散〞与区域的“重新集中〞,实施双核心、多中心的都市圈战略,实现从以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放射式〞向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双中心网络式〞转变,重组开展空间等。那么,北京和天津作为核心城市真的是过度集聚了吗?拿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北京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纽约和伦敦的十分之一,东京的二十分之一,上海的十分之七左右。这意味着,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区域的核心城市,其经济集聚不是过度,而是薄弱。未来如果没有北京和天津这两大城市在我国经济幅员上高度集聚的话,很难让京津冀区域开展起来。
当然,本文并不反对限制北京和天津的城市人口增长,也认为将北京和天津已经失去比拟优势和正在失去比拟优势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经济活动来讲,这种转移出去的产业,如果没有转移进来的产业进行补偿,谈何
开展?因此,核心城市的经济活动必须“有进有出〞,而且集聚的经济活动规模必须大于疏散的经济活动规模。一句话,核心城市的经济必须“集聚〞而非“疏散〞。
或许有人会问,北京交通堵塞,地价飞涨,这不是过分集聚吗?本文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我们所处开展时期的反映,是我们软硬件根底结构和管理滞后的反映,不能成为绝对地从北京疏散产业的理由。
该观点认为制度安排缺乏是京津冀区域开展滞后的关键,所以进行区域治理制度安排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开展的重点。该观点主张建立三地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打破目前二市一省的行政格局,合并成立直隶省,并将北京列为特区,或将北京与天津合并。制度安排缺乏真的是京津冀区域开展滞后的关键吗?其实,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经验都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开展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但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纽约都市圈政府间治理制度安排是最为薄弱的,但它却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生产力最兴旺、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从国内的经验来看,如果说京津冀区域缺乏一体化
关于京聿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