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 厝 民 居 建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
(建筑学 14-1 潘洁 ********** )
摘要:民居,包含了居住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
此联生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在闽南地区,就分另一通道,使各落自 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 同时也减少对邻里的打扰,增加自身活动的 私密性。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在原 有护厝的外部再增建一层护厝,形成双护厝, 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 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增加了可用 空间的数量。
红砖厝民居的排水系统
在大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都具有 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大厝内的中央有 一个比较大的排水池,在四周有较深的 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 便不会出现水涝等问题。
红砖厝民居的整体布局
“一条龙”式
闽南红砖厝最为普通的一种形式, 可是说是简易版的闽南大厝。它呈一字 形排开,面宽三开问或者五开问,中间 为厅堂,两侧则为卧房,在正屋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作为杂物间或附属建筑 这种形式的红砖厝一般正面平齐,有横向的檐廊,大多为旧时家境普通的小户人 家居住。
“一条龙”式
闽南红砖厝最基本形式。在“一条龙”式的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棒头, 是建筑整体平面呈“凹”字型。在闽南乡村古厝中,是数量最多的类型,多为乡 村中农耕者居住。
四合院式
在三合院的基 础上将天井前的院 墙、院门改建成一 列古厝,形成前、 后二落大厝与左、 右两侧棒头合围的 形式,平面布局如 “口”字形。此外 还有少数四边对称 围合的四合院。四 合院有着封闭的天井内院,空间上内外有别,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此类型为士大 夫所喜用。
二落带双边护式
闽南典型的大型民居形式。它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增建一列纵向护
厝。此类型通常规模较大,为官绅、富商地主或富庶大家庭居住
二落大厝带左右护龙式
在“二落带双边护”的后落大厝之后,增建一排较低矮的房屋“后界”,作 为中央大厝的附房,它往往是建筑中面阔最宽的房屋, 一般正中间为小厅,两侧 为数间小房,既用于居住,也兼作存放谷物、农具及杂物的储藏问。“后界”屋
前有较宽敞的后程庭院,用于晾晒谷物和衣物。这类深宅大院多是地方望族或位 居朝廷高官的大家族宅第[5]。
多护龙和多院落式
富庶的大家族为了解决人丁兴旺、人口不断增加的问题,除了在后部加建“后 界”外,还不断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数列内、外护厝,或者在前、 后连建多个院落,形成多列纵向护厝、进深数个院落、甚至多达六落大厝的大规 模房群。多院落式的大厝建筑,每落大厝的台基由前向后逐级抬升, 四周的护厝 和后界等附属建筑则相对较低;各落大厝既并排并列,又以天井、巷弄及隔墙分 开而相对独立。有的还在后院增辟花园,构筑池塘水榭、盆景假山。由于其内部 纵横交错,结构布局复杂,房屋门窗众多,通常又称“九十九问”。这类建筑群 多建于地势宽阔平整的平原地带,规模蔚为壮观。
棋盘式
这类大规模的民居群现存较少。各栋大厝前后、左右对齐,朝向一致,形成 多条纵横平直的的巷弄、街道,布局如棋盘配置。这种古厝民居布局通常是由一 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同姓大宗族聚集居住。[6]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
砖材
红砖作为闽南传统红砖厝民居主要 建筑材料,是典型的本土化的人工建筑 材料。红砖的制作取材于稻田中的泥土 制作成砖坯,再入窑焙烧。
石材
闽南有丰富的白石花岗岩资源, 颜色以浅灰白、灰白色为主。闽南红 砖厝民居在建筑石材的选用上以白石居多, 青石次之。白石常做闽南传统民居的 柱础和墙垛。青石外观草青色,质地坚实,纹理细密,常常用来做闽南传统民居 的细部雕刻。[4]
木材
闽南地区以亚热带针叶植物最多,杉木产 量很大。闽南传统民居不仅多使用杉木作为穿 斗抬梁式结构构架的建筑材料,还用杉木制作 大量的木雕、木构件,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主要 建筑材料之一。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形式美感
民居的装饰是附加于建筑实体上的“附加功
能美”,它依附于建筑实体或构件之上,与建筑结构不可分割;装饰又是建筑造 型的发展与深化,使民居空间形象更加完美。
红砖厝民居的屋顶
红砖厝民居的屋顶多为两坡屋面的硬山顶,木椽、楝子外伸裸露而不利于保 护的悬山顶较少。两侧山墙的屋檐出檐极浅,常以红砖逐层平砌、叠涩出檐,将
承接屋面的各层楝子尾端封砌于山墙之中, 有的只在山尖上保留着通风的小窗洞 (老虎窗),使得木质楝子避免风雨侵袭、免受糟朽,在闽
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