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金融体系对人口老龄化下农村经济的促进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出现了劳动力下降、农民贷款问题更加严峻、农田弃耕撂荒等不良现象,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在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中寻求解决人口老龄化下农村经济问题的策略与思路。愿冒着巨大的亏损风险进行农业投资。部分金融机构怕担风险,存在只揽储,不放贷的现象,不愿投资第一产业转而投向第二、三产业,农贷资金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其原因之一是农民不具备有效的抵押物,金融机构难以获取贷款人信息,对贷款人资信的不确定性,使金融机构为降低风险不愿向农户进行贷款。其次农业领域存在收益低、风险大、周期长等特点,金融机构不太愿意涉入农业领域。
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贷款额度较低,且贷款的程序复杂。小金额贷款程序复杂,大金额贷款贷不上导致农民贷款受到限制。复杂的贷款程序对于知识水平不高的老龄农民来说无疑是加重贷款难问题而不是让其享受农贷资金安全的福利。
人口老龄化情况下,劳动力的降低加剧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人口老龄化伴随着身体机理的老龄化,不仅劳作效率、劳作能力大幅下降,而且还需购买药物维持身体正常机理。这使得老龄化人口基本丧失贷款的偿还能力,贷款难问题更加严峻。
农田弃耕、撂荒
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深化使得劳动力逐年降低,农民弃耕,农村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3)对全国29个省,262个县市住户跟踪调查显示,我国有15%的农业用地处于闲置状态,到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17%。土地闲置不仅不会给农民带来粮食产出和经济收益,而且会增加再次种植的除草、犁田等费用支出。国家层面,也是一笔大的经济损失,粮食不能满足我国人口的需求,只能部分靠进口来满足剩余需求,对我国粮食供给安全造成威胁。
年老农民丧失劳动能力,年轻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交易成本高等一系列原因,使农田弃耕、撂荒现象越发严重,小面积农田弃耕现象尤为显著。对于小面积农田户,单靠耕作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产品的价格低并且销售困难,年轻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非农产业,剩余的老龄劳动力不足以支持务农活动,并且由于知识水平较低土地流转的难度也因此加大,小面积农田也由此荒废。
3 解决方案-构建良好金融体系
金融交易中信任关系建立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在长期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赔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分包、租赁、互换、转让、持股合作的形式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家提出的土地流转政策,意在维护农民利益。但是由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高,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以及双方的不信任关系,导致土地流转规模有待扩大,流转速度有待加快。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提高供需双方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信任关系建立,提高闲置土地的土地流转率。土地流转不仅解决了土地闲置对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至大农户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农田主也可从中获得流转收益,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耕地邊际化的过程中,理性的农民将选择流转土地或将土地投入到经济效益更高的部门。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与大农户、农业科研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在规模经济和现代化农业中,双方的利益得到了实现,新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有力的支持。无劳动力或经营不
良好金融体系对人口老龄化下农村经济的促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