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4、分析
5、时滞产生的原因
⑴认识时滞:进口商对价格变动,存在认识上的延滞。
⑵决策时滞:供需双方从价格变化到作出决策需要的时间。
⑶生产时滞:出口商需要时间去增加供应。
⑷取代时滞:进出口商需要时间处理
⑵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小型封闭条件下,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为:I=S
小型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为: I+X=S+M
若投资不变,而出口发生变动,则国民收入将发生变动,由此引起储蓄和进口的变动,
当衡时,则有:△X=△S+△M
又因为,储蓄和进口是Y的增函数
因此, △S=s△Y △M =m△Y
其中,s为边际储蓄倾向,且0< s<1
m 为边际进口倾向,且0< m<1
则有,△X=s△Y+m△Y
即,△Y= [1/(s+m)] △X 且0< s+m<1
其中,1/(s+m) ——称为对外贸易乘数,通常用k表示。
结论:出口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扩大,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对外贸易乘数的大小。
2、调节机制
⑴非充分就业条件下
R
PX’
QX
当边际吸收倾向a<1时
I
C
Y
B
G
A
R
PX ’
PM
QX
QM
B
︳EX+EM ︳> 1
⑵充分就业条件下
R
P
Md
i
I
B
Ms不变
A
R
P
C
B
A
w下降 r上升
C
B
A
名义收入上升
T
B
A
C
结论:非充分就业时,货币贬值可通过收入效应改善国际收支,而充分就业时,只有配合紧缩政策通过吸收效应改善国际收支。
Appraisal
1、作用
⑴把国际收支的变动与国内经济联系了起来,为一国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奠定了理论基础。
⑵对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分析比弹性法更全面。
2、缺陷
⑴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要实现改善国际收支往往要配合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而这又与充分就业的目标不相容。
⑵忽略了资本移动的影响;
⑶忽略了国内货币供应和信用创造的影响。
13、3 The Monetary Approach
一、理论背景(background)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资本移动和金融资产贸易的重要性在国际收支中超过了经常项目,以及20世纪60年代,货币主义学说在美国的兴起,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成为国际收支理论的主流,风靡一时。
二、提出者:Johnson,Frenkel(Am.)
三、基本思想(Basic Idea)
四、假设条件(Assumption Terms)
五、分析(Analysis)
六、评价(Appraisal)
Basic Idea
国际收支逆差源于国内的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需求,而国际收支顺差源于国内的货币供给低于货币需求。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国际储备的增减自动得以恢复;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是通过汇率的变动自动调整的。
Assumption Terms
1、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
2、运行高效的世界市场;
3、货币供应量有货币当局决定;
4、一国长期内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Analysis
1、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的调整机制
⑴金本位制下的调节机制——“价格—黄金—流动机制” (Price-Special-Flow Mechanism)
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Hume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
顺差
黄金流入>黄金流出
QX
QM
B
P
顺差消除
逆差
黄金流入<黄金流出
QX
QM
B
P
逆差消除
Ms
Ms
结论:金本位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黄金的流入、流出自动恢复平衡。
⑵纸币流通下的调节机制
设,一国的货币需求方程式为:Md=kPY
又设,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其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 由国内供应和国际供应两部分构成。
即,Ms=m(D+F)
其中,m—货币乘数;
D、F—分别表示国家基础货币的衡时衡状态。
此时有:Md=Ms 即,kPY=m(D+F)
Y
Ms=Md
Md
D不变
F
Ms
Md>Ms
Y
Ms=Md
Md
D不变
F
Ms
Md<Ms
结论衡,在固定汇率制下是通过国际储备的增减变动而得到自行修正的。
Problem
试根据货币主义观点解释,在固定汇率制下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