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充满创新 让课堂充满智慧
吴高平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何谓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了这样的权威解释:“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了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再谈谈关于春天的感受。这一次,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关于春天的美好感受。笔者又说:“读完朱自清的《春》,你们对春天的感受为什么变得如此鲜明而又丰富?”学生说:“朱自清在《春》中写的景物多,写得细,所以我们对春天的感受也就鲜明多了。”最后,笔者让学生对比读《泊船瓜洲》和《春》,经历不同的阅读体验,谈谈从中受到的启迪。学生一致回答:“写景文章只有写的角度多,写得细腻才能让读者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感受,从而产生美的愉悦。”学生对写景文章的这一体悟,就是创新的火花,而这一火花之所以能迸溅出来,关键就在于阅读情境的设置。
二、营造宽松育人的环境,开拓学生的创新视野
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关键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事实上,最精彩的问题常常出自学生的质疑。学生质疑时,往往会体现出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在教完《孔乙己》这篇课文后,笔者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深,于是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本来是想让学生提出一些还没弄懂的问题,没想到,有的学生提出:书上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的罪恶,为什么同样的制度下,有的读书人(如蒲松龄)考不上就罢手,并愤而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有的学生追问: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呢,目前的考试与科举制度有何区别?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一时让笔者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但转念一想,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他们对权威观点的挑战精神,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态度。于是,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并马上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这次质疑和探究给了笔者很多有益的启示:学生的质疑与探究,往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教学中,只要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机会和时间,他们就能说出很有创意的见解,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有句名言说得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阅读课文,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与提升,语文教学也就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与价值。
三、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搭建创新的宽广天地
自主性是创新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始终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积极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观点。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前因后果,并把学生分成小组,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讨论。学生根据各自的看法、生活体验和价值标准,借助课文中的事实,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话题延伸到未成年人该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到如何对待“财”与“义”的层面上,谈出了人与人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理解”“沟通”的重要性,谈出了在“财”与“义”之间应如何按价值观念加以选择等。这场讨论既有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又有从语文学习到伦理道德观念的拓展,学生学得充满情趣,又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中类似矛盾的方法,思维得到了拓展延伸。
四、及时予以指导,把握创新的航向
创新教育给学生提供了
让阅读充满创新 让课堂充满智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