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一剪梅》
情诗——《一剪梅》
情诗——《一剪梅》
情诗——《一剪梅》
《一剪梅》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日间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示意处境,暗逗离情。下边"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调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连结,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牵挂游子行踪,希望锦书到达,遂从远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联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联想,不分白天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缭绕于词人心头的。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停。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现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光、爱情、分别,则给人以"无能为力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无穷似侬愁"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边的五句,转为纯抒怀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情诗——《一剪梅》
情诗——《一剪梅》
情诗——《一剪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类相思与闲愁不是一方面的,而是两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增补和引申,说明只管天长水远,锦书将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两方情爱之笃与相互相信之深。先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分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亮的四字句,就获得换骨脱胎、点铁成金的收效。这两句既是排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入。其分合,表示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入,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除掉",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自然难以调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一剪梅》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朝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初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独。所作词,先期多写其安闲生活,后期多哀叹出身,情调感触。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路子,语言清丽。论词重申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保留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大方,与其词风不同样。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逸。后辈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情诗——《一剪梅》
情诗——《一剪梅》
情诗——《一剪梅》
《一剪梅》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除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欣赏其"精秀特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天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单刻画出周围景色,并且衬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离合悲欢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悲凉独处的内心感觉。这一兼写户内外光景而光景中又暗寓情谊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情诗——《一剪梅》
情诗——《一剪梅》
情诗——《一剪梅》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序次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日间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示意处境,暗逗离情。下边"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调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连结,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牵挂游子行踪,希望锦书到达,遂从远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联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联想,不分白天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缭绕于词人心头的。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停。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现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
情诗——《一剪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