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林峰
教材分析
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的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 “整体大于
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根底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答复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这两篇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方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1生朗读,老师正音;
渔父( fǔ ) 淈( gǔ ) 餔( bū ) 歠( chuò )
醨 ( lí ) 汶( mén) 枻( yì ) 濯( zhuó )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以下句式的特点。
【明确】
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
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 (被动句)
行吟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自令放为 (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
1、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 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讨论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答复的根底上可以补充。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答复.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答复。
【明确】渔父奉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和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奉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渔父》教学设计[1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