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苏洵
更多资源xiti123.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北宋地图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时代背景
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洎jì
草芥jiè 与嬴 yǔ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1、逐段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问题。
2、依据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疏通词句
第一课时
3、依据推断词义的方法讨论那些难于理解的词句,有不明确的由别的同学补充或更正。
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E、可谓智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D)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日”“月”,名词作状语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动词,好象
副词,还
EJJ高中一年级语 文六国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