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必修三第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上: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政治上: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社会分裂;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2、主要流派①道家:老子(李耳) 、庄子(庄周) ②儒:孔子(孔丘) 、孟子(孟轲) 、荀子(荀况) ③墨:墨子(墨翟) ④法:韩非子 3、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早期儒学(1) 孔子: 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宽容,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教育思想比较进步, 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2 )孟子:政治上,发展了仁的思想,提出实行仁政;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 )荀子:政治上: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现观:性恶论,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5、道家思想老子:哲学:世界本原是道;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差别就能获得精神的自由。 6、法家思想韩非子:系统的法治理论;君主专制考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董仲舒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 以思想方面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③内容: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为了加强君权,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2、汉武帝推广儒学的措施政治上: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考点三:宋明理学 1、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1 )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朱熹(故又称程朱理学) (2 )基本主张: 二程基本观点: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是一个理, 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 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发展格物致知的思想。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内容并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2、心学: 2 (1 )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王阳明(2 )基本主张: 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理解良知的概念) 考点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背景: 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
学测复习知识点汇总(必修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