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里的冰山
徐俭 海明威的小说向来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著称。无一多余字,对话极具浓缩性。浓缩的都是精华,值得探索,为人所见的往往是冰山一角,《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徐俭 海明威的小说向来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著称。无一多余字,对话极具浓缩性。浓缩的都是精华,值得探索,为人所见的往往是冰山一角,《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小说名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开头场景却给故事抹上凄清寂寥的色彩。读者心中很难产生“明亮”的感觉。
小说开篇至少蕴涵了三个世界:夜深了,早已离去的“大家”是一个世界,影下独坐的老人是一个世界,餐馆里的两个侍者是一个世界,从后文知道,这两个侍者其实也属于不同世界。众人早已离去,老人坐在餐馆外空旷的露天平台上,独酌于树影之下,两个侍者坐在餐馆里面。人物之间或有意,或无意地拉开了空间距离,从而拉开了社会距离,人际之间的疏离和隔阂可见一斑。
更具反讽意味的是:“这个老人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这种因果乍看有些荒唐,细读之下则会发现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大家都早就离他而去;后文中年轻侍者的言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老人态度,尤其是:
“你应该在上星期就自杀了。”他对那个聋子说。
“我才不要活得那么老。老人邋里邋遢。”
因此,与其说老人“喜欢坐得很晚”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如说是在社会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长期的无奈选择变成了习惯,变成了一种喜好。连耳聋这个生理缺陷都变成了一种优势,可以落得耳根清净。年轻侍者的言行可作为世人对老者态度的一个缩影。侍者对待这位经常光顾的老人尚且如此态度,其他人的态度则可想而知。
衰老是人生的必然之路,那么孤独凄凉的老年是否也是必然呢?只能归结为人生的虚无?我认为此处的社会根源值得深思。人际关系的失谐,人际之间的隔膜疏远、冷淡歧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空间距离都比较大,这也隐喻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餐馆里众食客都早已离去,因何离去,去了何处,这些都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只剩下一个老鳏夫。他喜欢这干净明亮的地方,需要灯光来度过漫漫长夜。但他却选择独坐于树荫之下,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世人与他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造成的。世人不愿意接近他,他也只好远离滚滚红尘。
两位侍者和老人的空间距离也很大:老人坐在餐馆外的露天平台上,而侍者坐在餐馆内。而且除了年轻侍者在老人要酒喝时简短的对话外,两个侍者和老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语言交流,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年长侍者是同情甚至和老人是有共鸣的,却也没有任何的沟通。
老人的信息主要出现与两位侍者的对话中,作为故事中的故事而展开,也就是通过人物之口来叙述另一人物。这样就拉开了叙述距离,作者好像隐形了,把侍者推到舞台中央,但是舞台的大幕却不拉开,造成“但闻人语响”的效果。但是这里的对话其实是经过了作者的“修剪”,删除了其他任何不必要的东西,而且口吻是平淡的、不带感情色彩,也没有叙述者的评论。这也就像冰山:要求读者思考隐藏其下的
餐馆里的冰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