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争论给予的启示
原福全 严华寅2008年9月,央视二套《财富故事会》栏目对黄仲达先生的太极拳功夫进行了宣传,却在太极拳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引发了众多网友的争论甚至论战。
黄仲达,上海太极拳养生馆馆长,主要传授的是传统陈拳功夫,名为“切磋”,意在踢馆。
有拳友提出,陈家沟的拳师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与黄仲达决一雌雄,看看到底谁强谁弱。
也有人赞赏黄仲达的勇气和精神,称他为太极拳界的“郎咸平”。
更有人认为,黄仲达是在进行商业化的炒作,这种言论可以理解,完全不必大惊小怪。
还有一些另类的网友,摇旗呐喊,以幸灾乐祸的态度来评论和看待这场争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口纷纭总不休。网络造就的这个大众平台,给具有不同立场、不同身份、不同目的网友提供了从不同角度发表言论的机会,使一向浪花飞溅的太极拳界,平添了几分热闹气氛。
我注意观察了这场争论。
后来,黄仲达先生在网上对在《财富故事会》栏目中的不当言论进行了道歉,并表示了自己对陈家沟的几位拳师的敬重。
陈家沟的陈炳和陈自强先生,也以不同的方式与黄仲达进行了接触和沟通,表达了反对以怨报怨,希望妥善平息争论、维护太极拳界团结和发展的意愿。
我认为,作为太极拳界的同仁,关注这场争论的不应该是如何参战,而应该是对这场争论进行深邃的思考,从中总结出一些给人启迪的东西。这样,对太极拳的宣传推广和团结发展是有好处的。
我认为,这场争论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三点。
一是如何认识太极拳。
太极拳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讨论中牵涉到的一个话题。
近年来,对太极拳的宣传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一些人将太极拳过于玄化,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功夫的表演与宣传。二是一些人认为太极拳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将它的技击功能视为旁门末技。
太极拳源自民间,并在社会实践中按照实战的要求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它本质的功能是技击。太极拳(在温县一带“拳”也被称为“捶”)这个徒手格斗的技术,诞生于冷兵器时代,它的具有明显攻防含义的招招势势,向人们标明了它的原生态本质属性――技击。我们在惊叹它独特的技击方法的同时,更赞赏它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和强身健体功能。同时我们也不应否认,在冷兵器时代,即使是强身健体,也是为提高习拳者的战斗力服务的。攻防和健身,是太极拳这个整体的两个方面,这就是一般意义上“拳”和“功”的本质区别。
但凡服务社会、为人而存在的东西,都需要按照人们的主流需要与时俱进。太极拳也是如此。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健身意识的提高,太极拳的主导功能出现了转移,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
庞大的需求市场,使太极拳大师、拳师应运而生,从而推动了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也造成了拳师队伍的鱼龙混杂,加上学拳者的“贫不择师”,使拳师队伍良莠不齐。那些肚里少米的教拳者,自然向学员们道不出太极拳真正的子丑寅卯来。当下,那些拳不成拳、操不成操以及某些所谓的太极拳架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如果仅作为多种形式的健身方式也就罢了,但个个顶上“太极拳”的桂冠,好像原本香醇的太极拳之酒味道全变了。
陈式、杨式太极拳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就是为了防止它原生态的东西流失。但我们在挖掘、传承它
一场争论给予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