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中国古代礼学文献整理研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
——中国古代礼学文献整理研究
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
“礼”是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性概念,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重大作用的制度性规范,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引导性因素。礼学,不仅是一门文献之学,也是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
——中国古代礼学文献整理研究
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
“礼”是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性概念,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重大作用的制度性规范,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引导性因素。礼学,不仅是一门文献之学,也是一门制度之学、哲思之学,更是一门需要文史哲诸学科交叉互动的学问。研究礼学,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还可以修身心。而礼学研究的基础,就是读懂礼学文献。
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中国古代礼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是一项大型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工程,其成果有二:一是对中国古代的礼学文献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二是对中国古代礼学文献进行哲学、文献学及历史学的研究。研究成果举例介绍如下:
在古代中国,“礼”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论是制度层面的朝章国典、思想层面的礼义阐发、民俗层面的冠昏丧祭,还是学术层面的经史注疏,皆有礼学文献的大量传世。然而,礼籍历来难读,就《仪礼》而言:韩昌黎
“苦”之、四库馆臣“奥”之、黄季刚“疲”之,此足见治礼之坚、礼学之难。那么,有没有一个好方法呢?《礼记·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古礼文献是“故”,“温故”就是整理文献,整理的方法有很多、困难也不少,贵在能否“知新”,从而整理出适合新时代读者查阅的文本。“崇礼”非崇古礼全体,乃崇尚礼之本。《曲礼》开篇云:“毋不敬”,诚哉是言!在整理古代礼学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本礼籍都有一个相似的思想主线,那就是“敬”。而“敬”有外内两个方面:于他人而言的“敬”是尊重他人的“谦和”行为,于己而言的“敬”就是诚意静心的“敦厚”品性,这是我们从整理礼籍的“温故”中所读出来的。因此,“温故知新”和“敦厚崇礼”可概括本课题的研究,同时也是读懂古代礼学文献的最佳方法。
古礼文献的典范之作当属“三礼”——《仪礼》《周礼》《礼记》。整理“三礼”的过程,就是熟悉“三礼”产生、变迁与成熟的过程,既要准确完整地显示“三礼”的本来面貌,又要让读者明白它们各自成为一门学问的真实含义和历史,此即学以致用。
以号称难读的《仪礼》为例,整理之法为:先定句读,继明礼例,探其语境而反复测度之。“定句读”可用《仪礼郑注句读》,“明礼例”可用《礼经释例》,“探语境而测度之”则综合参考《仪礼注疏》《仪礼正义》《礼经校释》《〈礼〉汉简异文释》等作出论证。按照此法精读《仪礼》,岂有不懂之理?不止于此,经过我们实践,此法还能启迪新知,略举四点如下:
一是用语的准确,没有夸张的成分,人物一举手一投足,拱揖、停顿、泣哭、颦蹙之类,都在写实;二是所记礼典内部的和谐,如士冠礼,从“筮宾”到“送宾归俎”有十五个节目,“加冠”过程中又夹杂着“易服”,仪式的有序推进中处处彰显着和洽;三是成书,我们认为沈凤笙先生的考证是正确的,认为先有了礼典的实行才有了纪实书本的撰作,《仪礼》当是由孔子弟子、后学陆续撰作的,大致成书于鲁悼公至共公之世;四是价值,我们不同意照搬照抄的复制,正如三代礼的损益,新时代的“礼”亦当是在因革旧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仪

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中国古代礼学文献整理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HISS
  • 文件大小64 KB
  • 时间2022-05-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