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勤俭办行是永恒主题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又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承。小到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要想持厉行节约、勤俭办行是永恒主题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又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承。小到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要想持 续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勤俭节约是“修 身、齐家、治天下”的基础。
最早推崇勤俭节约人的当属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丘。他认为“治 国之道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统治者不应当滥用民力,而 应当保证农时以发展生产,增加民间财富,通过民富达到国富。《论 语•颜渊》中关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论点 集中反映了孔丘重视培养财源的理财思想。
战国时期思想家墨翟也很重视发展生产和节省支出。他认为农作 物的丰歉,决定着社会财富的多少和人民生活的苦乐。同时,他竭力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节用。在《墨子•七患》中关于“其生财密,其用之 节”的观点,集中反映了墨子的节用裕民思想。
后来的荀况则兼取了孔丘和墨翟的思想,提出了开源节流的理财 思想。《荀子•富国》中指出:“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 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大概意思是若想 国家富强,就要爱护百姓,在收支上开源节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发展生产,国家才能富强。如果不精打细算,浪费物资,百姓就会十 分贫困。正所谓“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战国思想家荀况在《富 国篇》中阐述的富国策略,代表着中国古代的一种理财思想:开源是
指促进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节流是指轻赋薄敛、搏节支出。即主张 理财之道在于积极发展生产,培植财源,同时注意减轻百姓负担和节 省政府开支,达到民富国也富的目的。
历史上曾有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 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 的训言。还传,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白萝卜、韭菜、青菜 等四菜,加上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 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他的故乡凤阳,至今 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 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可见开源节流、 勤俭节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财思想有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各代 开明理财家所推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道:“勤俭是咱们的传家 宝,社会主义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 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 老一辈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人们普遍相 信,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 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共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 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 了 70余次,在他身上穿了 20多年。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主动减 薪,降低生活标
厉行节约、勤俭办行是永恒主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