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嘴珍稀
本刊编辑部 大千世界,有一类人不太受人待见。因其问题出在嘴巴上,姑且称之刁嘴。
所谓刁嘴者,毛病大致有三。一是舌头太灵,一物入口,优劣顿时了然,旁人哄骗不得。二是肠子太直,吃了喝了,非要把自己的评判和盘托出,不刁嘴珍稀
本刊编辑部 大千世界,有一类人不太受人待见。因其问题出在嘴巴上,姑且称之刁嘴。
所谓刁嘴者,毛病大致有三。一是舌头太灵,一物入口,优劣顿时了然,旁人哄骗不得。二是肠子太直,吃了喝了,非要把自己的评判和盘托出,不知遮掩,更不懂隐恶扬善之道。三是嗓门太大,凡有心得体会,必欲广而告之,闹腾得全世界都知道,实在是添乱。
三种毛病中,身兼其二者,该人尚可忍受,甚至毛病还可能升华为优点,负负而得正。精于品味又会拣好听的说,嗓门越大越有人高兴;虽然指出毛病,但只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也不致太让人尴尬;技不精而瞎咧咧,吹对了能帮人一把,说错了也不会有人当回事,此种人也可控制使用。三者俱全,便着实成了万人嫌。
刁嘴在中国古代颇有几个。西晋时的尚书令荀勖便为其一。据《晋书》记载,此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宠臣,“尝在帝坐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咸未之信。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举世伏其明识。”群臣一起陪晋武帝就餐,谁不想拣好听的说以讨皇上欢心?可荀勖偏要指出饭是用吃力负重的木头烧出来的,纯粹是没事找事。虽说“举世伏其明识”,但这只是碍着司马炎的面子,敷衍而已。如果荀勖失宠,绝对会被踏上一万只脚,因为太让人烦。
比荀勖还刁的是东晋时的符朗。此人是前秦国主符坚的侄子,曾任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后来降晋,当了个员外散骑侍郎。仍据《晋书》记载,他降晋之后,“会稽王司马道子为朗设盛馔,极江左精肴。食讫,问曰:‘关中之食孰若此?’答曰:‘皆好,惟盐味小生耳。’既问宰夫,皆如其言。或人杀鸡以食之,既进,朗曰:‘此鸡栖恒半露。’检之,皆验。又食鹅肉,知黑白之处。人不信,记而试之,无毫厘之差。时人咸以为知味。”这张嘴,竟然连盐味略生、鸡是露天生长而非笼养、鹅之黑羽毛和白羽毛下面肉的差异,都能辨别出来,实在是太过厉害。符朗因是降将,仕途上是没有什么大指望了,因此亮亮真功夫也是可能的。若非如此,说话时恐怕就得掂量掂量了。太另类总会影响进步。
荀勖、符朗嘴巴之刁,乍看未免太过离奇,但其中确有科学道理。据均为200个左右,少者只有100个,多则高达856个,因此对于滋味的感觉大不相同。所谓“劳薪”,多是指破车轮、旧门板之类的废木料,因曾在轴上涂以膏脂润滑,以此烧火,陈油之味儿多多少少会混入饭中,一些味感极强的人能够分辨出来也不是不可能。据分析,一般人中大约有两成是现实的或潜在的“超级美食者”,另两成味觉感迟钝,“吃吗吗香”或“吃吗吗不香”,其余则是普通人。不过,这两成“超级美食者”中,能够成为刁嘴的,其几率大约比一般人当部长还要低。这倒不是名额有限,皆因外部压力太大。
本人对此就有体会。数年前,一同事将其母所做八宝饭带至单位与同仁共享。食毕,众皆交口称赞,惟我不知深浅,据实提出两点不足:“猪油略少,豆沙微酸。”做八宝饭,荤油一定要用足,这样才能凸
刁嘴珍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