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信息传递
第一页,共九十四页。
一、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方式 the pattern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子发生跨
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
产生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第二十三页,共九十四页。
总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末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的耦联因子;囊泡膜的再循环利用是突触传递持久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十四页,共九十四页。
(二) 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⑴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
第二十五页,共九十四页。
第二十六页,共九十四页。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RP= -70mV,电刺激传入纤维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去极化,产生EPSP。 随刺激强度增加,EPSP发生总和而逐渐增大,当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52mV时,就在轴突始段出现电流密度较大的外向电流,从而爆发可扩布性的AP
第二十七页,共九十四页。
⑵ EPSP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作用于后膜受体,提高后膜对Na+
和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导致后
膜局部去极化。
第二十八页,共九十四页。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⑴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
第二十九页,共九十四页。
⑵IPSP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膜,后膜①Cl-通道开放,Cl-内流, 膜发生超极化;②对K+的通透性增 加、K+外流增加,以及Na+ 或Ca2+ 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
第三十页,共九十四页。
3.突触后电位的特点:
EPSP和IPSP均属局部电位 ① 等级性:大小与递质释放量有关; ② 电紧张扩布: 这种作用取决于局 部电位与邻近细胞RP之间的电位 差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电位差.
越大,距离越近, 影响越大。 ③ 可叠加性
第三十一页,共九十四页。
4.EPSP和IPSP在突触后神经元的整合 (integration)
同时与多个神经末梢形成突触的突 触后神经元,其电位变化的总趋势 取决于同时所产生的EPSP和IPSP的 代数和。
第三十二页,共九十四页。
三、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Synaptic inhibition &
Synaptic facilitation (一)突触抑制
1.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⑴ 突触后抑制特点:由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神
经元产生IPSP;
第三十三页,共九十四页。
⑵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
第三十四页,共九十四页。
① 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Reciprocal inhibition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
起来。 ②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的活动
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
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
致。
第三十五页,共九十四页。
2.突触前抑制 Presynaptic inhibition ⑴ 突触前抑制的概念:通过某种生理 机制改变突触前膜活动,使其兴奋 性递质释放减少,造成突触后神经 元产生抑制效应。 ⑵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 型突触的存在。
第三十六页,共九十四页。
第三十七页,共九十四页。
图中A纤维末梢与神经元C形成突触,可兴奋该神经元C;B纤维末梢与A纤维末梢形成轴—轴型突触。B纤维兴奋可引起A纤维膜部分去极化。
第三十八页,共九十四页。
如先兴奋B纤维,当A纤维再有兴奋AP传到其末梢时,
神经元信息传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