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锥虫病(又名苏拉病)是由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寄生于马、骡、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动物体内引起的。由吸血昆虫机械地传播。临床特征为高热,贫血,粘膜出血,黄疸和神经症状等。马、骡、驴等发病后常取急性经过,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00%。牛药物:
(1)拜耳205(纳加诺,萘磺苯酰脲、苏拉灭);(2)安锥赛(抗锥灵、喹嘧胺);
(3)贝尼尔(血虫净、三氮脒);
(4)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沙莫林、锥灭定)。
除使用特效药物外,还应根据病情,进行强心、补液,健胃缓泻等对症治疗,尤其是应加强护理,改善饲养条件,促进早日康复。治疗后应注意观察疗效,有复发可能时,应再次治疗。
编辑ppt
预防: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1、长期外出或由疫区调入的家畜,需隔离观察20天,确定健康后,方可使役和混群。2、疫区每年两次定期检疫。
3、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搞好畜舍及周围环境卫生,消灭虻、蝇等吸血昆虫。定时在家畜体表喷撒灭害灵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以减少虻、蝇叮咬。
4、对虻蝇活动季节时疫区的家畜可采用预防注射。
编辑ppt
梨形虫病
家畜梨形虫病(旧称焦虫病)是由孢子虫纲、梨形虫亚纲、梨形虫目中的巴贝斯科(Babesiidae)和泰勒科(Theileriidae)的多种原虫所引起各种疾病。
编辑ppt
梨形虫病不能直接感染,必须通过适宜的蜱作为传播者才能将病原传播,蜱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而梨形虫病的流行也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梨形虫的宿主特异性很强,各种动物各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彼此不互相感染;
编辑ppt
梨形虫的形态学和生物学 :
编辑ppt
形态:
梨形虫呈圆形、梨形、杆形、或阿米巴形等各种形状,因此,梨形虫为多形性虫体。
寄生部位:
梨形虫寄生于红细胞内,泰勒虫还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的组织细胞内。
吸取营养:
渗透方式。
编辑ppt
发育:
梨形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宿主的转换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一个是家畜或其它脊椎动物,另一个是硬蜱。
运动方式:
无运动器官,靠虫体的弯曲和滑行而运动。
编辑ppt
硬蜱传播梨形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经卵传播:
梨形虫随雌蜱吸血进入蜱体内发育繁殖后,转入蜱的卵巢内经卵传给蜱的后代,尔后由蜱的幼虫、若虫或成虫进行传播。梨形虫可随蜱的传代,长期在其体内生存。大多数巴贝斯虫是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
编辑ppt
硬蜱传播梨形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2) 期间传播:
幼蜱或若蜱吸食了含有梨形虫的血液,可传递给它的下一个发育阶段——若蜱或成蜱进行传播,即在蜱的同一世代内传播,泰勒科原虫是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
编辑ppt
梨形虫病的免疫:带虫免疫
我国已发现的梨形虫病原体
巴贝斯科
泰勒科
牛
双芽巴贝斯虫
牛巴贝斯虫
环形泰勒虫
瑟氏泰勒虫
卵形巴贝斯虫
马
驽巴贝斯虫
马巴贝斯虫
羊
莫氏巴贝斯虫
山羊泰勒虫
绵羊泰勒虫
犬
吉氏巴贝斯虫
编辑ppt
巴贝斯虫病
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急性发作的季节性血液原虫病。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又称为红尿热,又因最早出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故又称为得克萨斯热或称为蜱热。黄牛、水牛和瘤牛均易感,常造成死亡,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牛的重要疾病之一,我国己有14个省(区)报道有本病存在,主要流行于南方各省。
编辑ppt
病原形态
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寄生于牛红细胞中,是一种大型的虫体,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其形态有梨籽形、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等。典型的形状是成双的梨籽形,尖端以锐角相联。虫体多位于红细胞的中央,每个红细胞内虫体数目为1~2个,红细胞染虫率为2~15%。虫体形态随病的发展而有变化,虫体开始出现时以单个虫体为主,随后双梨籽形虫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多。
编辑ppt
生活史
双芽巴贝斯虫在牛体内以“成对出芽”方式进行繁殖。
编辑ppt
流行病学:
1、文献记载有5种牛蜱、3种扇头蜱、1种血蜱可以传播双芽巴贝斯虫。我国已查明微小牛蜱为双芽巴贝斯虫的传播者。
2、传播方式——经卵传递
3、在我国南方本病主要发生于6~9月份。
4、本病多发生在放牧时期,舍饲牛发病较少。
编辑ppt
流行病学:
5、两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轻微,死亡率低;成年牛发病率低,但症状较重,死亡率高,特别是老、弱及劳役过重的牛,病情更为严重。当地牛对本病有抵抗力,良种牛和由外地引入的牛易感性较高,症状严重,病死率高。
编辑ppt
症状:
发热 体温升高到40~42℃,呈
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