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唐]杜甫王烨老师制作杜甫杜甫杜甫(712 —770 ) 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衮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享有不纳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从小“好学”,7岁时已开始吟诗, “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20岁结束书齐生活,开始为时 10年以上的“壮游”,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5岁至 44岁困守长安 10年。奸相当道,杜甫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且常挨饿受冻, “饥饿动即向一甸,敝衣何啻悬百结”。杜甫安史之乱后,杜甫和人民一起逃难,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后来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被任命为左拾遗。因上疏营救房琯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屡遭贬斥。由凤翔回鄜州的途中,看到战乱的各种惨象。这时杜甫写下《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诗篇。 759 年,杜甫弃官,入蜀后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 764 年,西川节度使严武举荐他为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但只过了六个月的幕府生活,以后都在漂泊。 770 年冬天,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813 年,由孙子杜嗣业把在岳阳的杜甫灵柩归葬偃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43年。羌村三首描写回家省亲时的三个生活场面,展现出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A、归家团聚——战乱余生,惊喜交集。 B、闲居生活——无聊郁闷,不甘苟生。 C、乡邻慰问——时世维艰,感慨深重。三首短诗联合成为组诗,各有侧重,独立成章,又前后呼应,互为联结。其一?景物描写:既寓示时间,又隐喻“归”意?柴门:家景贫寒、荒凉?归客千里至:欣慰、快意之事。以平淡之语达热烈之情?妻孥怪我在,惊定还试泪:惊喜之状。白描而真切?邻人感叹嘘唏:烘托?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全家团聚后的温馨其二?迫偷生,还家少欢趣:隐约表现自己的心性?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以依恋之状表现难忘国家之忧、为国尽力的心愿?抚事煎百虑:直接描写归来之后还牵念国家战事的心理?赖知,足斟酌,且用:表达无奈之心情其三?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乡邻的热枕?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乡邻的贫苦与无奈?兵革即未息,儿童尽东征:对战乱无道的揭示与谴责?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为乡亲的悲惨而痛苦,但哭诉无门练习?时间上,归来、闲居、慰问三事构成先后顺序;感情上,无论写家人团聚之欣喜,还是写乡邻的悲惨,都展现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语言平淡但情感浓郁,描写粗放但深细,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羌村三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