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产业集群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网络特性,主要表现在网络分工、网络协作互动、网络创新和网络的根植性四个方面入。关系型嵌入还是关系型嵌入共同决定了集群网络在当地的根植性程度。经济的全球化和集群的本地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拥有一个根植性好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是保证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集群具有网络分工、网络协作互动、网络创新和网络的根植性等网络特性,但在这四者中,网络协作互动是最为基础的特征,因为无论是分工还是创新还是要考虑保持集群在本地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以良好的网络互动状态为基础。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区域共同体成员间网络协作互动得以构建的。
2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我国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压力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产业活动的分离和整合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演,以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为特征的地方产业网络在跨国公司的整合下,正逐渐嵌入全球价值链(Humphrey&Schmitz,2000;Humphrey,2003),形成了一种“非连续性”的地域空间经济结构。在这一过程当中,产品生产的附加值也日益集中在研究开发、设计、品牌、市场营销等“非生产性”环节当中。而我国当前大部分的地方产业集群都是“橄榄模式”,为跨国公司提供OEM(委托加工)代工,获取的是全球价值链上低附加值部分的利润,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一种低成本优势,缺乏产品开发设计上的核心竞争力,在营销渠道、客户类型、销售区域和相关产业等方面都缺乏优势,也就是还处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底部);另一方面,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网络协作、创新能力等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为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不会持续很久,就会被新的低成本国家或地区所取代,所以低成本导向的传统产业集群必须不断转换、升级。
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是指,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生产网络获取附加值的能力随着自身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提升的过程。升级的方式有四种,分别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由外包所形成的产业集群的升级大致要经过从OAM(委托组装)到OEM(委托加工)再到ODM(自主设
计和加工)最后到OBM(自主品牌)这四个过程。例如,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采取出口导向战略,为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技术研发实力的欧美国家提供OEM,进行贴牌生产,利用本地生产的低成本优势融入全球采购和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在形成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优势后,再利用代工过程中积累的资本和技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产业到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然而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后发国家产业网络升级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时时会遭遇领先公司的全球价值链治理、国内外地方产业网络间的恶性竞争和不利的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威胁。
国际领先公司的全球价值链治理
价值链权力拥有者协调和组织分散于各地的价值创造活动的过程叫作价值链治理(Gereffi,2002)。领先公司对价值链的治理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网络与领先公司在价值链互动中的地位不平等,存在着一种“半层级权力关系”(Humphrey&Schmitz,2000;2002)。嵌入这种“半层级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往往没有能够顺利地实现产业网络的升级。这是因为,一方面,领先公司通过在研究开发、设计、品牌、市场营销等“非生产性”环节当中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垄断优势。而且,领先公司还在价值链中通过制定参数、执行和监督规则和标准的实施,来组织和协调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控制价值在不同经济行为体中的分配(Gereffi,2001)。另一方面,技术落后、基金不足以及关键技术和R&D能力缺乏的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网络,十分愿意甚至还千方百计地通过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来加入这种全球化的分工协作网络,从而实现自己的比较优势,但也因此在许多“战略性环节”遇到领先公司的进入壁垒和抑制。如果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行为侵犯了作为价值链治理者的全球领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升级过程必然受到领先公司的百般阻挠。领先公司的先发优势和后发国家企业对外部联系的先天性依赖使得后发国家的产业网络很难在与领先公司互动的同时又具有朝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的主动权。
国内外地方产业网络间的恶性竞争
全球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附加值越高的环节对应的集群集中度也越高;附加值越低,片段化或集群的分散程度也越高(Mi
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